國際龍頭企業把搶占中國市場作為決勝未來的戰略,持續定向降價策略削弱了內資品牌價格優勢。隨著機器人與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不斷融合,豐富的應用場景帶來新的需求,中國也將長期保持工業機器人全球最大需求市場。小型化、輕量化、柔性化、智能化是大趨勢,人機關系也逐漸從人機協作走向人機共融。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黃慧潔分析機器人產業。“過去一年,我國機器人投融資事件有358起,投融資總金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但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在追趕中。”3月23日,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黃慧潔在2023中國·亭湖接軌上海機器人產業投資交流暨招商推介會上表示,中國本土機器人產業要想發展,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已經行不通,由于國際機器人品牌具有先發優勢,本土機器人產業發展有壓力,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意味著有全球最豐富的應用場景,產業發展離不開應用場景的拉動。”在黃慧潔看來,未來中國機器人產業要加強核心零部件、智能化與集成應用創新,時刻關注機器人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機器人產業不算是特別新的一個產業,但它仍處于產業發展的上升期。”黃慧潔介紹說,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513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為195億美元,服務機器人為217億美元,特種機器人為101億美元,2017年-2022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4%。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控制,機器人市場逐漸回暖,預計到2024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650億美元。中國機器人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同時“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產業整體呈良好發展態勢。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達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其中,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87億美元,服務機器人65億美元,特種機器人22億美元。
“機器人市場發展很快,但中國機器人發展也存在一些挑戰。”她表示,國際機器人品牌具有先發優勢,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國際龍頭企業把搶占中國市場作為決勝未來的戰略,紛紛在中國以獨資、合資等方式建廠。我國機器人產業仍在追趕中,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行不通。此外,外資品牌機器人的持續定向降價策略削弱了內資品牌價格優勢。但機遇與挑戰并存,當前,機器人與ai、大數據、云計算、5g、工業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不斷融合,不斷豐富的應用場景帶來新的需求,催生機器人產品變革。國產替代、機器人價格下行等因素使得導入機器人的經濟性提升、投資回報周期縮短。與此同時,我國機器人密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而中國也將長期保持工業機器人全球最大需求市場。
對于機器人的未來發展趨勢,黃慧潔認為,小型化、輕量化、柔性化、智能化是大趨勢,機器人與機器視覺、力覺、觸覺等傳感器協同應用,強調靈活性、易用性和可復制性。人機關系也逐漸從人機協作走向人機共融,人與機器人的關系由主仆關系變成合作關系,相互理解、感知與幫助。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無需借助磁條、導軌、二維碼等外部基礎設施,更強調自主性和靈活性,滿足智慧物流智能化、柔性化需求,具有安全可靠、靈活部署、降本增效等優勢,amr替代agv(自動導向車)是未來趨勢。“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多,計算速度越來越快,未來慢慢要有自學習的功能,所以它需要有一個云端的控制中心對它進行實時控制,這也是機器人發展的一個趨勢。”
黃慧潔表示,疫情對機器人的發展起了刺激性作用,快速完成了市場教育,尤其是服務機器人,人們對其接受度快速提高。面向戰略新興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未來機器人產業要加強核心零部件、智能化與集成應用創新。同時,時刻關注機器人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解決“卡脖子”的瓶頸,盡快消除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的隱患。
2023中國·亭湖接軌上海機器人產業投資交流暨招商推介會由江蘇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政府、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平臺創新聯盟(亭湖)分中心在會上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