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風機的制作方法
1.本實用新型為送風設備,尤指一種具減噪效果的鼓風機。
背景技術:
2.鼓風機是利用所產生的壓差使得流體流動的送風設備,如圖6所示,現有技術使用的鼓風機,其構造概略具有一殼體50,殼體由上蓋51及下蓋52組成,在殼體50內部形成有一內部空間53,殼體50呈圓柱狀,上蓋51的中央形成有一與內部空間53相通入風口54,殼體50的環周側延伸形成有一出風管55,出風管 55一端與殼體50內部空間53相通,殼體50的下蓋52處安裝有馬達56,該馬達56 的驅動軸561可輸出動力并突伸至殼體的內部空間53,殼體50內部安裝有風扇 57,風扇57的轉動中心與驅動軸561連接固定且相對于上蓋51的入風口54位置,風扇57轉動時,外部流體通過入風口54,經風扇57上方中央進入內部,經風扇57加壓推擠后由環周面流出,再由出風管55輸出。
3.由于鼓風機殼體的上蓋51由厚度概略相同的板材形成,或以其它現有技術的金工加工技術予以制成,因此上蓋51在相鄰于入風口54的板材上下板面為平整狀,入風口54貫穿形成在上蓋51,當外部流體快速通過入風口54進入后,大部份流體經風扇57上方中央進入內部在加壓推擠后流出,另部份流體通過殼體的上蓋51與風扇57頂面之間的間隙,當流體快速通過入風口54時,將產生有惱人噪音的問題及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4.有鑒于前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及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鼓風機,其予以重新設計改良,在上殼體的入風口周緣及內側底面分別突出形成有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使得流體流動通過入風口時可較為流暢以減少噪音產生并具有較佳的靜音效果為其目的。
5.為了可達到前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在于提供一種鼓風機,其包括有一上殼體、一下殼體、一風扇及一馬達;該上殼體與該下殼體連接組成一機殼,該機殼為一中空圓柱體,其內部形成有一氣流空間及形成有與該氣流空間相通的一出風通道,該上殼體中央貫穿形成有一入風口,該上殼體在該入風口的周緣形成有一第一肋圈;該風扇位于該上殼體與該下殼體之間,該風扇上方形成有一進風孔及內部形成有多個流道,該進風孔對應于該上殼體的入風口位置,各該流道的一端與該進風孔連接,另一端與該機殼的該氣流空間連接;該馬達設置在該下殼體外部并具有一驅動軸,該驅動軸一端貫穿該下殼體并突伸至該氣流空間內與該風扇結合固定。
6.所述的鼓風機,其中進一步在該上殼體內側底面且相鄰于該入風口突出形成有一第二肋圈,該第二肋圈具有一外環面及一內環面,該內環面相鄰于該第一肋圈,該第一肋圈的直徑小于該第二肋圈的直徑,該第一肋圈與該第二肋圈為同心圓配置,該第一肋圈與該第二肋圈之間的該上殼體內側底面內凹形成有一環凹部,該進風孔的孔緣為對應于該環凹部。
7.所述的鼓風機,其中該第一肋圈與該第二肋圈的斷面形狀為弧狀。
8.所述的鼓風機,其中該上殼體的內側底面與該第二肋圈的外環面之間具有一夾角a,該夾角較佳實施的角度為70度至90度。
9.所述的鼓風機,其中該風扇具有一上片體及一下片體,該上片體與該下片體之間形成有多個葉片,該流道形成其中二該葉片之間,該上片體上方并在該進風孔的周緣形成有一內肋圈,在外環周緣形成有一外肋圈,在該內肋圈與該外肋圈之間形成有一中肋圈,該內肋圈、該中肋圈及該外肋圈為同心圓排列。
10.本實用新型的上殼體與下殼體相互結合為一機殼并在內部設有風扇,風扇的轉動中心與下殼體底部所設馬達的驅動軸連接,其中上殼體的入風口周緣及內側底面分別突出形成有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且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的斷面形狀為弧狀,借由第一肋圈及第二肋圈的外表面呈弧狀造型,外部流體受到風扇驅動經入風口進入上、下殼體內部時,可流暢的通過并經風扇的進風孔進入內部,以降低風切聲音產生,且大部份氣流可經擠壓后由出風管道輸出,少部份逸散氣流在進入風扇上方與上殼體內側面之間時,將受到第二肋圈阻擋后會改變流動方向轉為一垂直于逸散氣流,由上而下持續垂直向下流動并進一步形成一空氣簾,借此空氣簾具有可防止逸散氣流持續逸出至入風口或進風孔處,因而產生逸散氣流風切噪音,故可具有較佳的靜音效果。
附圖說明
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
1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1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14.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15.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16.圖6為現有技術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17.參看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鼓風機,其包括有一上殼體10、一下殼體20、一風扇30及一馬達40;
18.該上殼體10與該下殼體20相互貼靠組成為一機殼,該機殼為一中空圓柱體,其內部形成有一氣流空間100,該風扇30為設置在該上殼體10與該下殼體 20之間,該馬達40設置在下殼體20外部,該馬達40具有一驅動軸41,該驅動軸 41一端貫穿該下殼體20并突伸至該氣流空間100,與該風扇30的轉動中心相互結合固定。
19.參看圖2至圖5所示,該上殼體10的中央貫穿形成有一入風口11,該上殼體 10在該入風口11的周緣形成有一第一肋圈111,第一肋圈111外型為弧狀造型,在該上殼體10的內側底面且相鄰于該入風口11突出形成有一第二肋圈112,第二肋圈112突出端外型為弧狀造型,第二肋圈112具有一外環面1121及一內環面,該內環面相鄰于第一肋圈111,上殼體10的內側底面與第二肋圈112外環面 1121之間具有一夾角a,夾角a較佳實施的角度為70度至90度,如圖3中所示的具體實施例,該第一肋圈111與該第二肋圈112的斷面形狀為弧狀;該第一肋圈 111的位置較該第二肋圈112的位置為高,以形成為漸進式高度配置;又該第一肋圈111的直徑小于該第二肋圈112的直徑,該第一肋圈111與該第二肋圈112為同心圓配置。在
該第一肋圈111與該第二肋圈112之間的該上殼體10內側底面內凹形成有一環凹部113。又該上殼體10內部形成有一上環形通道12及在周緣突伸形成有一上出風通道13,該上環形通道12與該上出風通道13為相互連通。
20.如圖中所示的其中一種具體實施例,該上殼體10相鄰于該入風口11的厚度為朝向入風口11逐漸減小再形成該第一肋圈111。
21.該下殼體20的中央由底部內凹以向上突出有一機座21,該機座21中央貫穿具有一穿孔,該下殼體20內部形成有一下環通道22及在周緣突伸形成有一下出風通道23,該下環形通道22與該下出風通道23為相互連通,該上殼體與該下殼體20相互迭置組合后,該下出風通道23與該上出風通道13組成一出風通道并與該機殼的內部的氣流空間100相通。
22.該馬達40設置組裝在該下機殼20的機座21內,該馬達40的驅動軸41為貫穿機座21的穿孔,該風扇30為現有技術的元件,其具有一上片體32及一下片體 34,該上片體32與該下片體34之間形成有多個葉片31,各該葉片31相互間隔并呈輻射狀排列,各該葉片31之間形成有可供流體(例如:空氣)通過的流道,該風扇30位于下方的下片體34中央形成有一軸孔33,該軸孔33與驅動軸41相互套設并結合固定,該風扇30位于上方的上片體32中央形成有一進風孔320,該進風孔320與該風扇30內部連通并對應于該上殼體10的入風口11位置,該風扇 20的上片體32上方并在該進風孔320的周緣形成有一內肋圈321,在上片體32上方外環周緣形成有一外肋圈323,在內肋圈321與外肋圈323之間形成有中肋圈 322,該內肋圈321、該中肋圈322及該外肋圈323為同心圓排列。
23.風扇30轉動時,流體l(如圖3及圖4所示,流體l以虛線箭頭表示)由入風口11及進風孔320進入風扇30內部,通過各葉片31之間的流道,進入該上殼體 10與該下殼體20之間的該氣流空間100,并可由出風通道輸出。
24.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該進風孔32的孔緣位置為對應于該第一肋圈111與該第二肋圈112之間的該環凹部113位置。
25.本實用新型的鼓風機在實施使用時,轉動中的風扇30將外部流體l經殼體的該入風口11流入,再經風扇30的進風孔320進入內部,由于第一肋圈111外型為弧狀造型且入風口11的孔徑尺寸較進風孔320的孔徑尺寸小,運用此孔徑尺寸的差異,流體l可流暢的沿該入風口11表面通過再進入進風孔320,流體l延著多個葉片31之間的空間進而延著上環形通道12與下環形通道13之間的空間以及上出風通道13與下出風通道23之間的空間排出,由于上殼體10內側面與風扇 30的上片體32之間具有間隙,位于內部氣流空間100流動的流體l有部分流體將會向上逸散出一分流體l1(如圖3及圖4所示,分流體l1以實線箭頭表示),分流體l1的氣流會經由上片體32外周緣處向上流入風扇30上方與上殼體10之間時,分流體l1的氣流將受到第二肋圈112的外環面1121的阻擋后會改變流動方向轉為一垂直于分流體l1逸散方向的氣流流體l1由上而下持續垂直向下流動并進步形成一空氣簾,借此空氣簾具有可防止逸散氣流持續逸出至入風口11及進風孔320處,而產生逸散氣流風切噪音,借此可提升靜音效果。
2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選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
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