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意料之外”變成“意料之中”
在繁忙的生產線上,停產幾小時就可能造成1別的損失。因此,設備的維修和治病救人一樣,需要見微知著,早治防重,善于“治未病”。
傳統的運維方式是“預防性維護”,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定期進行全面檢修維護,不考慮具體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和健康狀態。其中,設定檢修間隔的時長可是一門學問。間隔太短會耗費大量人力成本和備品備件,造成過度維護;間隔太長又起不到排除風險的作用。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許多工廠往往是在遇到突發故障之后才臨時安排運維人員處理,已經造成的損失難以1。
尤其是在沖壓車間內,沖壓設備的個頭大、價格貴,這意味著備件的準備和設備的維修都比較耗時耗力,甚至嚴重影響整體生產節拍。
如果能在故障發生之前或稍有征兆時就提前處理,避免非計劃停機,顯然可以有效保障工廠穩定、高效地生產,并降低運維成本。如此,“預測性維護”應運而生。它可謂是對傳統運維模式的顛覆性變革,能夠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生產設備進行狀態監測和故障隱患預測,將“意料之外”變成“意料之中”。
張捷是北京奔馳技術維護運營一部的沖壓維護工程師。在他看來,預測性維護系統是北京奔馳數字化發展中的成功實踐,也是工業未來的大勢所趨。張捷表示:“隨著北京奔馳持續推進精益化制造,我們需要進一步降本增效,比如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運維人員的日常工作提供更多便利與指導,減少他們的工作量,同時提升運維效率和準確性。這是我們與西門子團隊合作開展預測性維護項目的初衷!
來自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客戶服務事業部、西門子中國研究院與北京奔馳的專家團隊,攜手為北京奔馳沖壓車間產線打造了壓機智能預測性維護系統,實現了基于設備運行數據(尤其是振動數據)分析的預測性維護。
得益于該系統,張捷所在的技術維護運營部的日常工作流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過去,運維人員需要頻繁地對主電機、主傳動和液壓站等關鍵設備逐一進行巡檢,觀測有無異常的振動和噪聲。如今,北京奔馳能夠借助該系統實時收集設備運行信息,預知關鍵設備的潛在風險,從而科學地制定出優化的維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