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進口報關師:劉先生
上海熱線:13918110484 021-60880405
網絡咨詢
微信:13918110484 QQ:1414203578
===================================================================
1.嬰兒用化妝品 嬰兒皮膚嬌嫩,抵抗力弱。配制時應選用低刺激性原料,香精也要選擇低刺激的優制品。
2.少年用化妝品 少年皮膚處于發育期,皮膚狀態不穩定,且極易長粉刺。可選用調整皮脂分泌作用的原料,配制弱油性化妝品。
3.男用化妝品 男性多屋于脂性皮膚,應選用適于脂性皮膚的原料。剃須膏、須后液是男人專用化妝品。
----化妝品進口報關師:劉先生---手機:13918110484----
一:全國港進口美國化妝品清關流程中文標簽設計及備案――
中文標簽是識別進口化妝品的要點之一.國家規定凡是進口的化妝品必須在最小銷售包裝上粘貼中文標簽.首次進口每個化妝品品種必須做中文標簽備案.中文標簽是否合格會直接導致標簽整改成本上升.從而影響清關時效.
二:全國進口化妝品通關批文的辦理需要哪些資料?
1.產品配方
2.生產工藝及簡圖
3.衛生部認定的化妝品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
4.產品包裝(含產品標簽)
5.功效成份.使用依據及功效成份的檢驗方法
6.產品質量標準
7.產品說明書
8.受委托申報單位應提交委托申報的委托書
9.產品在生產國(地區)允許生產銷售的證明文件
10.可能有助于產品審評的其它資料
11.未啟封的完整產品樣品小包裝3件
12.進口化妝品衛生許Z申請表
13.普通類化妝品辦理批文周期大約6-8個月.特殊類化妝品進口辦理批文需要大約8-10個月
----化妝品進口報關師:劉先生---手機:13918110484----
三:全國港美國化妝品進口報關通關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1.化妝品港口信息備案是可以提前申請的,
2.化妝品進口單
3.化妝品的外包裝上成分必須要與P文上的成分保持一致,
4.化妝品必須要做標簽備案.而且標簽備案號是唯一性,
5.化妝品報關資料不需要衛生Z.植檢Z等,
6.化妝品半成品是不需要P文,
7.化妝品也是有衛生Z才能銷售.
進口護膚品丨進口眼霜丨進口面膜丨進口乳液丨進口香水丨進口洗發露丨進口沐浴露丨進口肥皂丨進口牙膏
----化妝品進口報關師:劉先生---手機:13918110484----
我司全國12個網點分布地址如下:
華東分公司:上海總部、蘇州分公司、寧波分公司、廈門分公司、全國分公司
華北分公司:北京分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南分公司:武漢分公司
華南分公司:深圳分公司、廣州分公司
西南分公司:成都分公司
東北分公司:大連分公司
----化妝品進口報關師:劉先生---手機:13918110484----
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基于對華“301調查”報告,美國將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涉及金額約達600億美元,涵蓋千余種產品。特朗普這一對華貿易保護措施,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招致美國經濟界的批評和擔憂。在經濟國際化、自由化的形勢下,美國為何逆勢而行、執意加強貿易保護?又為何針對中國挑起貿易摩擦?回顧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頻發并不斷升級的日美貿易摩擦,從中或可找到答案。
美日摩擦伴隨日本經濟崛起
二戰后,隨著日本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日本與美國之間于1955年在紡織品領域首次出現貿易摩擦。1965年,日本對美貿易開始出現順差,1968年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隨之日美貿易摩擦日益增多。這一時期,日美之間的貿易總體上是垂直關系,日本尚未對美國構成明顯的競爭,日美摩擦沒有受到更多關注。
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大國的地位不斷鞏固,美國在一些領域受到挑戰,日美貿易摩擦趨于頻發并不斷升級,摩擦的領域從紡織品逐漸擴大到鋼鐵、家電、船舶、汽車、半導體等。特別是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后,日本節能省油的汽車對美出口大幅增長,1980-1984年,日本對美出口在其總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35.2%,四年間提高11個百分點,加之里根政府實行高利率政策,導致日本對美貿易順差急劇擴大。
在這種情況下,日美在汽車領域的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國開始將匯率作為緩解貿易收支失衡的手段。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達成“廣場協議”,日元兌美元匯率被迫大幅升值。與1984年度相比,1986年度日元升值50%以上,1988年度升幅高達90%。當日元升值難達預期效果后,美國繼續打出一套組合拳:
(1)1988年出臺新的貿易法,啟用“超級301”條款。1989年老布什執政后,在對日鋼鐵、汽車、半導體等貿易摩擦中,都曾動用過該條款。
(2)要求日本解決美國產品的市場準入問題,開放農產品、高技術產品、服務業等市場。
(3)迫使日本進行制度性改革,1989年日美開始“日美結構協議”談判,就經濟政策、制度及企業行為等進行磋商,促使日本在流通體制、商業慣例等方面進行開放性改革。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產業競爭力下降,日美貿易摩擦逐漸消退。然而,美國在全球貿易摩擦中的角色并沒有改變,其對外貿易收支逆差的狀況依然持續,有所改變的只是摩擦對象的更換。
美國施壓驅動日本產業升級
為應對日美貿易摩擦,日本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對美出口實行“自律”。戰后日本對美經貿依存度不斷上升,每當日美出現貿易摩擦時,美國時常抓住日本這一“軟肋”對其施壓,雙方有關紡織品、鋼鐵、彩電、汽車等領域的摩擦,多以協商、日方對美自主限制出口得以緩解。
二是加快出口產品升級換代。面對摩擦和競爭壓力,日本加大對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以降低生產成本,保持出口競爭力。1965-1986年度,日本投入的研發經費增長18.8倍,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1.6%升至3.2%,增幅顯著高于美國,并且超過70%來自民間企業,日本企業不斷有新產品出口到美國。
三是擴大內需和從美國進口。上世紀70年代以后,在出口和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日本對外貿易政策總體上從“獎出限入”轉向振興出口、自由進口。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實施有節制的擴大出口、鼓勵進口政策,減少進口限制的種類、關稅率等,簡化通關手續。日本對美進一步開放彩電、汽車市場,簽署牛肉、橙子貿易自由化協定,修改《大店法》以放寬流通領域的限制。
四是通過直接投資繞開貿易壁壘。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五次實行資本自由化措施,從限制對外投資轉向適度發展。日本對美直接投資日趨活躍,豐田、馬自達等企業紛紛在美投資建廠。到1984年度,日本對美直接投資在其整個對外投資中所占比重達到1/3,不僅繞過美國的貿易壁壘,有助于緩解日美摩擦,也帶動了對美貿易。
以上措施,一方面抑制了摩擦領域的日本產品對美集中大量出口,減緩美國相關產業的壓力,同時增加對美進口,緩解日美貿易收支失衡狀況,客觀上促使日本經濟朝著內外需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了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及產業結構升級,更新換代的新產品不斷進入美國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