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ES7288-2DE16-0AA0擴展模塊16路輸入 |
![]() |
價格:550 元(人民幣) | 產地:成都 |
最少起訂量:1個 | 發貨地:廣州 | |
上架時間:2018-01-13 15:09:07 | 瀏覽量:263 | |
廣州鴻懿電氣設備有限公司
![]() |
||
經營模式:代理商 | 公司類型:私營有限責任公司 | |
所屬行業:配電輸電設備 | 主要客戶:套標機,枕式包裝機,木工機械,灌裝機,環保工程 | |
![]() ![]() |
聯系人:琚健 (先生) | 手機:18819233991 |
電話: |
傳真: |
郵箱:247908851@qq.com | 地址:廣州市白云區鶴龍街鶴龍一路208號YH城C座408 |
6ES7288-2DE16-0AA0擴展模塊16路輸入 參數:6ES7288-2DE16-0AA0 S7-200 SMART,EM DE16 數字量輸入擴展模塊,16 路輸入
SIMATIC S7-200 SMART 產品亮點
張小飛:機器人快速發展下存補貼過熱、投資過剩、產能過剩隱憂
2017年伊始,國家政策“組合拳”頻頻出擊,全國各地方政府上行下效,密集出臺機器人相關政策(2015-2017年),產業園建設風潮迭起。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表明,過去兩年,各地一共出臺77項機器人扶持政策,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多地都以政策和資金共同助推機器人產業發展。
然而,在機器人產業園建設風潮中,各地開發區跟風建設機器人產業園,但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原有開發區的基礎上,劃一塊出來計劃做機器人產業園,建設風潮過去之后,沒有招到機器人企業的產業園,最終都不了了之。
事實上,地方產業園規劃多,但落地少,產出更少,并且還存在產業配套的不完善,導致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機器人企業遍地開花跟政府有很大關系,每個地方政府都希望能有自己的機器人產業園,有自己本地的機器人企業,從而導致很多的濫竽充數,補貼泛濫。
2017年12月21日,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表示,浙江省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推廣機器人的應用,對企業購置的工業機器人按購置費的10%進行財政補貼,機器換人的公司都可以享受這一補貼政策。
無獨有偶,蘇州市相城區政府也在2017年9月透露,將出臺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獎勵辦法,重獎在相城區內登記、注冊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智能制造產業領域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對企業智能化技改項目投入在500萬元以上(“小巨人”企業300萬元),按項目設備投資額的10%給予獎勵,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據悉,東莞政府每年補貼2億元進行“機器換人”;安徽蕪湖市兩年共兌現各類政策資金4.4億元。
在多種多樣的政府扶持手段下,機器人企業雖然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仍有不少企業利潤基本來自政府補貼。機器人政策落地難,補貼過熱,為了花錢而花錢的問題依舊存在。
GGII數據顯示,政府產業扶持政策的補貼主要集中在終端應用,在基礎研發、人才培養等領域,政策扶持力度明顯不足。
在“政策”東風下,延續2016年的火爆,機器人資本市場開啟了新一輪的投融資熱潮。GGII數據顯示,僅2017年,機器人行業并購金額總和就超200億元,并購主體主要為上市公司。在投融資熱潮下,投資過熱的隱憂也不得不防。
根據GGII調研數據預計,2017年中國本體市場規模195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52.34%;
2017年,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45.5億元,同比增速49.7%,低于市場整體增速;GGII預測,2018年我國國產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將超過75億元,占比超過27%。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中國機器人市場投融資規模遠大于本體產值,投入與產出不對等;此外,還存在投資同質化過剩的問題,智能倉儲及AGV領域獲融資數量最多。
2017年上半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缺貨”問題突出,源頭是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短缺,特別是減速機短缺。為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各大機器人廠商進入“擴產潮”,行業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同比增速超50%以上。隨著行業風口的打開,機器人廠商需謹防產能過剩的風險。
與此同時,在欣欣向榮的市場環境下,常規產品同質化嚴重,高性價比和超重負載產品呈短缺現象,此外,大廠商的持續擴產將對中小廠商造成沖擊,尋求產品的差異化成為企業出路。
除了以上提到的問題外,隨著自動化的推進,機器人專業化細分化程度越來越高,細分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機器人應用問題也成為企業頭疼的問題,機器人企業應該如何實現細分領域的突圍?應用的機會在哪?
此外,2017年初開始的全球減速機缺貨使得國產核心零部件起量,但國產核心零部件性能上仍存在差距,入局者增加,拼量還是拼質也成為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國產本體銷量占比提升,長期來看,國產常規產品占比將會越來越高,但應該如何避免同質化?
國產工業機器人起步晚,國產廠商市場保有量偏低,雖然2017年有多家國產機器人廠商已經突破了1000臺的瓶頸,但是年銷量尚未突破3000臺,而四大家族年銷量已突破萬臺,體量差距還很大。在這一情況下,外資企業正在通過不斷地本土化布局加強對國產廠商的狙擊。國產機器人應該如何實現突圍,機器人國產化還面臨哪些問題?
|
版權聲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會員自行提供,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發布會員負責。機電之家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友情提醒: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相關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 |
機電之家網 - 機電行業權威網絡宣傳媒體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幫助 | 會員助手 | 免費鏈接Copyright 2025 jd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機電之家 服務熱線:0571-87774297
網站經營許可證:浙B2-200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