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時任工信部新聞發言人肖春泉也曾表示,將通過“四個一批”來控制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其中,努力擴大國內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通過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準入標準,淘汰一批。
從工信部到國務院,層級抬升的背后是否意味著大批具體政策即將出臺?而面臨著可能會出現的政策調整,不同的鋼鐵企業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上一次大規模對鋼鐵企業進行調整可以追溯到2007年—2009年。那次調整的初衷是為了提升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當時開出的“藥方”是鋼企前十名增產,其他減產,或者前十名收購兼并其他公司。寶鋼、武鋼和鞍鋼等幾大央企由此開始了全國鋼廠“掃貨”階段。
根據以前兼并重組的經驗來看,中國鋼鐵企業這些年重組的模式大致包括:寶鋼集團基于市場化原則對八鋼、韶鋼等的跨區域重組模式,河北鋼鐵、山東鋼鐵的政府主導模式,唐山民營鋼企之間的抱團取暖模式以及打通國營和民營的漸進式股權融合模式。
但是之前一次次的重組整合,在相關鋼鐵企業看來卻難言成功。
寶鋼董事長徐樂江曾公開表示,寶鋼花了整整17年時間才基本解決了上鋼、梅鋼十幾萬人的安置問題。而被武鋼重組了的鄂鋼,也在被整合之后漸趨沒落。鋼鐵專家、北京梅塔科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總裁許中波去年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更是表示,鋼鐵行業此前巨頭之間的重組基本上百分百是失敗的。
更為嚴重的是,當時的兼并重組并未解決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隨著四萬億刺激政策的到來,鋼鐵產能再次迎來大爆發。
東北證券某分析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資本效率與政府效率的不同步是上一輪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最大問題。想通過“拉郎配”的方式實現重組的思路必須被摒棄。
多位鋼鐵行業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輪重組雖然強強聯合被放在第一位,但是強強聯合往往會伴隨很多潛在問題。有人士更是向記者表示,鋼企巨頭之間的平行合并并非可取的模式。因此,縱向的、立足產業升級的鋼鐵企業將會成為下一輪重組的重點。
在鋼鐵企業大洗牌的背景下,被收購重組對于那些經營狀況不理想的鋼鐵企業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結果,但是還有不少的企業恐將面臨退出的命運。而首先面臨清退命運的就是那些“僵尸企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內首份全面研究“僵尸企業”報告顯示,鋼鐵“僵尸企業”尷尬的占據了半壁江山,達到51.43%。
有鋼鐵行業高層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今年鋼鐵價格出現回暖跡象,一些省市去年“半死不活”的“僵尸企業”紛紛開始復產,去產能形勢開始變得嚴峻。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鋼材產量達到約5.6億噸,同比增長1.1%。
Hastelloy C-2000合金鋼管生產廠家55Si2MnB合金鋼板生產廠家刃具鋼的工作條件及性能要求 刃具在切削過程中,刀刃與工件表面金屬相互作用,使切屑產生變形與斷裂,并從工件整體上剝離下來。故刀刃本身承受彎曲、扭轉、剪切應力和沖擊、振動等負荷作用,同時還要受到工件和切屑的強烈摩擦作用。由于切屑層金屬的變形以及刃具與工件、切屑的摩擦產生大量的摩擦熱,使刃具溫度升高。切削速度越快則刃具的溫度越高,有時刀刃溫度可達600℃左右。刃具鋼具有如下使用性能。
、倬哂懈哂诒磺邢鞑牧系挠捕,一般應在600HRC以上,加工軟材料時可以為45~55HRC,故刃具鋼應是以高碳馬氏體為組織的。
、跒榱吮WC刃具的使用壽命,應具有足夠的耐磨性。高的耐磨性不僅決定于高硬度,同時也決定于鋼的組織。在馬氏體基體上分布著彌散的碳化物,尤其是各種合金碳化物能有效地提高刃具鋼的耐磨損能力。
、廴芯咴诠ぷ鲿r承受著沖擊、振動等作用,刃具鋼應具有足夠的塑性和韌性,以防止使用中崩刃或折斷。
、転榱耸谷芯吣艹惺芮邢鳠岬淖饔,要求刃具具有高的紅硬性。鋼的紅硬性是指鋼在受熱條件下仍能保持足夠高的硬度和切削能力的性能。紅硬性可以用多次高溫回火后在室溫條件下測得的硬度值來表示,所以紅硬性是鋼抵抗多次高溫回火軟化的能力,實質上這是一個回火抗力的問題。
上述四點是對刃具鋼的一般使用性能要求,而視使用條件的不同可以有所側重。如銼刀不一定需要很高的紅硬性;而鉆頭工作時,其內部產生的熱量散失困難,所以對紅硬性要求很高。
此外,選擇刃具鋼時,應當考慮工藝性能的要求。例如,切削加工與磨削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淬透性、較小的淬火變形、開裂敏感性等要求,都是刃具鋼合金化及其選材的基本依據!【科湓,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有些地方國資為了地方利益,持續性地為“僵尸企業”找尋出路成為這些企業“續命”的關鍵:從“輸血式”續貸,到提供隱形擔保,再到近來的“非鋼化重組”。一批沒有希望恢復生氣、但得益于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閉的鋼鐵“僵尸企業”,并未在去產能過程中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被擠出現有市場,從而形成了“僵尸企業”的“漏斗效應”。因此,有專業人士表示,對“僵尸企業”啟動強制退出機制恐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不管是重組還是清退,對于鋼鐵企業和行業本身來說都是痛苦的,如何讓鋼鐵行業進入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必須要對過往鋼鐵行業存在的深刻問題進行反思。其實,鋼鐵行業自身所存在的產能和資本過剩問題其實都是表象,導致產能過剩問題遲遲無法根本解決的根源在于鋼鐵行業幾十年發展積累下的模式過剩。這種模式過剩既包括企業自身的產權模式、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包括政策層面對鋼鐵行業的引導模式。
今年上半年,鋼鐵行業運行態勢呈溫和回暖跡象。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月至5月,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87.36億元,同比增長7.38倍;虧損面28.28%,同比下降13.13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為0.83%。
化解產能過剩是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的首要任務。上半年,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邁出實質性步伐。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粗鋼產量下降1.1%,鋼材產量僅增長1.1%,表明鋼鐵業發展整體呈收縮態勢。
今年上半年,鋼材價格回暖,4月份上漲較快,5月份又較快回落。業內人士表示,因鋼價上漲,加上采用的是前期采購的低價礦,鋼鐵企業有了利潤空間,效益逐月好轉。鋼鐵行業聯合重組也進一步推進。不久前,寶鋼和武鋼宣布合并。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冶金建材部副主任陳子琦認為,鋼鐵行業兩個龍頭企業實施合并,是鋼鐵行業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對產業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2月1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鋼鐵行業5年將壓減1.4億噸產能,其中2016年將完成4500萬噸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介紹,上半年實施了鋼鐵行業去產能目標任務分解,截至目前,目標已經分解完畢。28個省區市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把去產能的方案報國務院備案,同時簽署了目標責任書。馮飛還介紹,為落實好《意見》所確定的目標,又先后出臺了8個配套政策。財政專項獎補資金也已經撥付給28個省區市以及相關中央企業。
盡管上半年鋼鐵行業出現了整體回暖態勢,企業之間分化仍在加劇。陳子琦介紹,鋼鐵行業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過去一直面臨研發困難的第三代汽車用高強鋼、核電用鋼以及高鐵車輪等領域都相繼取得突破。同時,仍有一些鋼鐵企業面臨大幅虧損,苦苦掙扎。在陳子琦看來,企業之間的分化不僅體現在經營效益方面,還體現在技術裝備水平上。一些企業的技術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有一些企業的裝備處在淘汰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