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不僅要堵住霧源,更要進行渠道疏通,將秸稈變廢為寶,回收綜合利用!
拖拉機沿著收割機割后留下的成行秸稈前行,兩三分鐘便從身后的打捆機中滾出一捆圓筒狀打好捆的秸稈,沒多長時間,麥地里就擺滿了成捆的秸稈......
一是收獲后的水稻秸稈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產后廢物利用的經濟效益,作業效率50畝/天,去除成本后凈收益達200元/畝;二是減輕秸稈焚燒等帶來的空氣污染;三是打捆秸稈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捆后可用于畜禽養殖、菌類栽培基質等方面。
1872年,美國的戴德里克在埃默里基礎上研制出連續生產的打捆機,在美國和英國取得極大成功,從而加快了生產節奏。
由于需要不斷地提高生產能力,1884年,又研制出了蒸汽壓力打捆機,這種打捆機將草壓成捆后,用人將草捆好,然后自動將草捆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