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侯馬新設一批黨報閱報欄叫好
“七一”前夕,侯馬在市府路、新田廣場、火車站廣場等市區主要街道和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新增設了11個黨報黨刊公共閱報欄。閱報欄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LED電子屏,滾動發布重要公告和社會公益廣告,下面是黨報黨刊閱報欄,張貼著《人民日報》《山西日報》《臨汾日報》等報刊。醴陵閱報欄
7月1日,這則消息以《侯馬新設一批黨報閱報欄》為題,登上了《山西日報》“新聞時報”版頭條。侯馬在“七一”前夕把這件事做成,顯然是有向黨的生日獻禮之意,但誰又能懷疑,這不是侯馬當政者給市民做的一件好事、獻的一份厚禮呢?城市閱報欄不斷式微、退出,由來久矣。由此感慨、為此遺憾,更是不能不讓人為侯馬此舉點贊、為黨報閱報欄在侯馬的新生和壯大叫好!
記得多年以前,每個城市在人流往來密集處特別是公共場所,都設有閱報欄,供人們隨時瀏覽最新的報紙。人們在等車之時、閑暇之余瀏覽報紙,既打發了時間,也收獲了愜意。對城市而言,那也是一個個傳播新聞信息、宣傳大政方針的便利窗口,一道道營造閱讀氣氛、提升文明形象的靚麗風景。不僅具有公益性,更激發正能量。
城市不能只有廣告牌,也需要有閱報欄。街道拓寬需要付出代價,但不能受傷的總是閱報欄、售報亭。當今城市,廣告牌、霓虹燈越來越多,公共閱報欄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稀罕物,其中有不少是被廣告牌替代。甚至有的城市,公共閱報欄已經絕跡。這與“提倡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已經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僅不相適應,而且格格不入。醴陵閱報欄
實際上,公共閱報欄的消失,既是把更多空間用來謀利使然,也是忽視公共閱讀需求所致。從根本上講,是對公民權益的一種侵犯。如廣東東莞,就發生過因莞城人民公園閱報欄被拆,引發一些老人集體簽名要求復建的事。因為老人不像年輕人那樣愛上網看報,而是習慣在公園散步之余讀報,然后圍繞新聞,熱議一番。同時由于眼睛不好,也不愿長久看電視,在閱報欄看報已經成為他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像許多城市一樣,太原的閱報欄也日漸稀少。如以前山西日報社門口一組長長的閱報欄,就曾是雙塔東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可惜因拓寬改造而不見了蹤跡。那時,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出版的11份報紙,閱報欄內都有,總是吸引不少人駐足品讀。尤其每天早晨和夕陽西下后,在此看報的人更是不少。作為報人,筆者常常留意人們愛看什么內容,不僅從中了解了人們的閱讀需求,更由此看到了自己的勞動價值、獲得了辦好報紙的動力,同時也每每為人們讀報的沉靜與執著而感動。醴陵閱報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