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金屬行業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成長中的朝陽行業,潛力巨大。2016年以來,行業總體出現了一系列可喜變化: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步伐持續推進,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互聯網+”、“兩網融合”等新技術形態應用愈加廣泛,產業亮點紛呈。
回顧2016年,中國再生金屬產業發展呈現政策面利好、產業運行穩中有升的特點。2016年,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或修訂,更具針對性地對行業進行鼓勵和引導,在政策層面上,行業利好頻出。此外,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再生銅、鋁、鉛、鋅總產量約850萬噸,其中再生銅200萬噸、再生鋁420萬噸、再生鉛120萬噸、再生鋅110萬噸,再生金屬產業總產量預計可達1370萬噸。相比2015年的1235萬噸,2016年將有望實現小幅增長,同比增長率約為2.8%。
再生金屬產業整合與集聚效應逐漸顯現。目前,再生金屬產業結構正在由原來的三角形——“上面的大企業很少,下面的小型企業很多”——逐步轉向“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模式,近年來,中型以上企業增速較快,隨之帶動了企業產能、裝備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技術裝備升級
產業信心持續較強
近年來,整個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企業管理水平都有了提高,產業的運營管理狀況有所好轉。得益于國家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產業信心持續較強,業內普遍認為,未來在綠色發展、清潔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方面應更有作為。
產業集中度將有所提升
再生銅、鋁、鉛、鋅等產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優勝劣汰、抱團取暖現象。以鉛、鋅為例,未來5年,鉛、鋅再生產業兼并重組將進一步加快,產業集中度將增強。相關數據表明,“十三五”期間,鉛產品中再生鉛替代原生鉛將成為必然趨勢,2015年替代比例已在40%左右,而在2020年,再生鉛替代比例有望達到50%——55%。再生鋅的來源繁多。但是因為來源種類太多,且品質差異化較大,因此難以形成規;a。2萬噸以上生產規模的再生鉛企業不足20家,其中云南祥云飛龍、紅河鋅聯為首,2萬噸/年以下規模企業多集中在河北等鍍鋅廠較為集中的地區。2015年,新環保法開始執行。年內再生有色金屬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鉛鋅行業規范條件有望出臺。政策趨嚴,有望助推再生鋅產業規范化程度提高,加速產業升級。數據顯示,2014年再生鋅占鋅產量3.8%。2014年前10家鉛、鋅冶煉企業產量占全國比例分別為55.7%、50.5%,2015年約達到58%、52%,逼近“十二五”規劃的鉛60%、鋅60%。隨著環保法的執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及資金對于企業的考驗,加快了企業集中度提高的進程,預期到2020年,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占全國的比例為鉛65%、鋅65%。
廢金屬進口減少
國際交流合作密切
根據海關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共進口銅、鉛、鋅廢料385萬噸,其中銅廢料進口245萬噸,同比下降8%,鋁廢料進口135萬噸,同比下降14%。盡管我國已連續6年廢料進口量減少,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廢金屬采購市場,國外對再生產業的關注度非常高。中外再生金屬產業合作交流從原來單純的原料采購,已經發展到了裝備合作,甚至是一些項目的引進合作,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此外,由于“一帶一路”戰略利好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一些企業逐步把一部分初級拆解業務和裝備轉移至周邊“一帶一路”國家,在這些國家進行原料分選、初級加工,再以產品的形式回到國內市場。
綠色發展引領行業轉型
進入“十三五”時期,再生產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2017年,綠色發展將是再生金屬行業的一大亮點。在有關專家看來,“十三五”應以綠色發展為主題,未來,將會以綠色發展為基礎,在推進行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打造綠色供應鏈,創新互聯網+再生運營模式,助力產業上下游有效銜接,推動電子廢棄物科學、高效回收再生利用等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按照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和政策要求,引導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裝備水平、自身的管理水平環保水平,促進行業整體綠色、高效發展將是產業整體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