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遠的將來,汽車后市場將面臨一次重大的體系重構。
零售業的體系重構歷程十分值得參考借鑒,零售業的本質無非是廠商將產品生產出來,通過各種渠道交付到用戶手中,期間通過廣告營銷形成品牌認知,刺激購買需求。
首先,目前汽車后市場并存著兩套平行體系。一個是主機廠(配件商)——4S店—客戶,這個體系依靠渠道壟斷形成高品質的差異化優勢,但缺陷也在于品牌專營、縱向壟斷;不具有開放性,不利于體系進化。高投資額和高運營費用適合于增量經濟時代,而在存量經濟時代優勢不再。另一個是配件廠—經銷商—修理廠/洗美店-客戶,基本上這是獨立于前者的一個體系,依靠數量眾多、服務靈活和性價比優勢獲取了許多過保用戶,缺點是低門檻導致野蠻生長、惡性競爭,長期形成的低價低質形象難以改善。
其次,后市場服務業態互相脫節,沒有形成立體生態鏈。狼吃羊,羊吃草,草曬太陽,這就是一條生態鏈。但在目前的汽車后市場中,洗美店想上維保業務來增收,維修廠想上洗美業務來引流,4S店更是力圖打造一條龍服務,所有人都在單打獨斗,各自為戰,最后反而弱化了強項和優勢,凸顯了短板和劣勢,浪費了許多資源,更重要的是損害了用戶體驗,影響了門店口碑。
再次,行業創新模式遇到挫折,挑戰現有體系失敗。當互聯網戰車行駛到汽車后市場門口,對于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不進入是絕不可能的,目前只是暫時的挫折;ヂ摼W下的電商模式,形成了閉環的用戶—電商平臺—配件廠—維保物流—用戶的新體系,讓用戶在互聯網界面上輕松選擇產品,廠家、經銷商根據訂單需求通過物流發貨,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全新的體系,以用戶為導向,廠商、物流在其中找到了自身的新定位,新體系相較于原有體系有了效率與成本上的優化,廠商專注于產品設計和制造,電商平臺專注于用戶營銷和服務,物流專注于精細化配送,最終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并愿意為這種體驗付費,大量用戶不可逆轉地從傳統渠道大規模遷移到了電商平臺。
最后,現有體系中并存著集體焦慮與集體亢奮。在被洗車平臺、上門保養兇猛刺激過一輪后,雖然戰事稍緩,行業入侵者遇到了挫折,大家稍稍緩了口氣,但相信有識之士都意識到當前格局已不可能長期維持,下一波沖擊必然還會到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不盈利的現在,不確定的未來,這帶來了集體焦慮,同時伴隨著集體亢奮,因為變革意味著機會,于是大家都急于從自身優勢業務切入,延伸業務鏈,對接互聯網,擴大用戶群,希望在未來的后市場中搶占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