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服務行業的需求來自于汽車和車主。不包括廣義上的,諸如車險、停車、違章、車務等領域,今天依然是討論狹義上的汽車后服務,即六大汽車服務,保養、鈑噴、維修、洗車、美容、改裝。也就是傳統的以汽車服務門店為主對應的領域。
那么六大服務,總的需求很容易計算,車輛數*(服務1*平均頻次+服務2*平均頻次+……)影響頻次,跟車輛行駛里程、車齡、車質量、維修率、事故率,還有車主意識都有關系。
這些需求都是需要用服務滿足,所以與需求對應的就是施工服務。施工服務現在看來有3種形態,到店,上門,DIY。要實施服務,無論這3種形態哪一種,都需要場地、設備、配件、人工四大要素。因而供給就是,場地+設備+配件+人工構成的施工服務。
那么供給總數量呢?
服務1(門店數量*門店服務能力(臺次)+上門服務能力(臺次)+DIY臺次)+
服務2(門店數量*門店服務能力(臺次)+上門服務能力(臺次)+DIY臺次)+
……
互聯網影響在供給端的影響大不大?
近年來,轟轟烈烈的O2O創業證明了,上門汽車服務,這個市場絕對是存在的,需求也是有的,但是需求量并不像網購、團購、外賣等市場那樣突然間放大。
因而大規模擴張上門服務供給能力的公司都死了。并不是死在補貼,而是死在補貼并沒有能夠快速擴大市場需求。其實這個不用證明,在日本,上門洗車業務20年之前就已經存在。只是在日本,上門洗車服務是高端小眾服務而已。
同樣,DIY仍舊也是小眾市場,自助洗車、保養、改裝,都是少部分發燒級車主具備的能力。他們大部分是老司機,是玩家。
在開店方面呢?互聯網公司開出的店到底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是,這些店只是互聯網公司開的店而已,而不是互聯網門店。只是在資本推手下,出于探索模式、補足落地服務能力、拉抬估值等各種目的,開出的傳統店而已。我不認為線上導流,線下施工,線上線下都做,就會有多么本質變化,服務不滿意客戶一樣流失,經營管理不善一樣會虧損。
因為汽車服務連鎖門店的門檻不是資金、服務能力,設備可以買,施工技術可以突擊培訓,最大的門檻是管理和經營,是持續的經營和盈利能力。
總結一下,互聯網在供給端的影響主要就是,一年能開幾百家連鎖門店,提供了小眾的上門服務。但供給端的大部分,互聯網并不能改變。總數99%以上的門店,依然不是互聯網資本主導;門店人員培訓、門店銷售、設備檢測、施工,絕大多數與互聯網幾乎沒什么突然間的改變。
劉宏認為,需求端的變化才是更大的變化。
第一個需求端變化是,客戶會有價格標尺。O2O平臺、新美大的存在,京東阿里汽車保養件易損件的銷售,最直接的影響是,在教育客戶合理的行業價格,漸漸就把服務和易損件價格打上了標尺。什么樣的價格屬于什么樣水平,一目了然。
第二個變化是,小白會加快變成老司機。對汽車的了解程度,與車齡最相關,只有親身經歷過一輛新車到變成10萬20萬公里的時候,只有親身經歷了汽車零件換了又換,對車的理解才能更深。互聯網的作用在于加速和拓寬這個過程,同樣車齡的用戶在現在會比10年前懂的更多更深更廣泛。
而以上的變化,都是信息渠道帶來的,這也是目前看來最主要的變化,就是造成了用戶的變化。
互聯網既可以加速新客戶的聚集,也可以加速老客戶的流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過程,就像攜程對于酒店業,美團大眾點評對于餐飲業的影響一樣。互聯網公司已經意識到,無法撼動門店的終端服務的地位,那么會更加聚焦于信息流上。
當一個新客戶體驗了門店服務,稍有一兩次不滿意,就會轉投其他門店。要讓新客戶轉化為老客戶,他也會有更多對比和觀察,會更多猶豫。
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在倡導,門店要想做好轉化做好銷售,前提一定是減少得罪客戶。因為互聯網時代的用戶,來得快去的也快。在現在的行業,如果大家都有20個得罪客戶的地方,你只有2個,你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