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動駕駛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我們的道路設計包括路寬、護欄、減速帶等將發生巨大改變,為了實現自動泊車功能,也要設計專門的停車場和配套的收費系統。
地圖精度
自動駕駛汽車依靠傳感器獲得實時路況,但這并不足夠,因為碰到雨雪極端天氣時,交通標志變得模糊,傳感器的精度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還需要一張高精度的地圖,在現有地圖的基礎上,將車流量,道路數據和交通標志等具體信息一一采集。目前的商用地圖已經做到米級精度,但要實現自動駕駛則需要厘米精度,盡可能地還原現實。
制作高精度的地圖需要高昂的成本,為了收購諾基亞的Here地圖,寶馬、奧迪和戴姆勒三大汽車公司就花費了28億歐元的巨額。如何降低地圖的更新維護成本,是車企頭疼的問題。德爾福/Mobileye、谷歌、福特都希望采用眾包地圖的方式,讓車輛代替航拍儀和衛星,但這種方式需要足夠的用戶基數。
法律法規
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前提是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比如人們最關心的責任問題,當機器代替人去駕駛,尤其是那些優先保護車內乘客的汽車,在出現事故時該如何界定責任?特斯拉總裁馬斯克曾表示,未來人類駕車將是違法行為,換言之就是機器比人類更加可信。
買家意愿
車企推出的自動駕駛概念車,讓人心生向往,擺脫煩瑣的通勤駕駛,躺在車里安心聽歌、閱讀、看電影,釋放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這份期待成為車企發展自動駕駛的源動力。然而在初級階段,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特斯拉事故中那位看《哈利波特》的駕駛者就是前車之鑒。
美國汽車協會曾經做過民意調查,有61%的受訪者希望下一輛新車擁有至少一項半自動駕駛功能,但同時75%的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小編認為,未來短短三年恐怕難以打消人們的疑慮,尤其是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老一輩車主,2020年自動駕駛會迎來爆發,但要實現千萬之眾恐怕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