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開始,重慶既有連晴高溫,又有強對流天氣。但就在如此天氣條件下,截至8月3日,國網重慶電科院自主研發的“納電賦能線路天眼”裝置已成功在重慶銅梁110千伏天云線輸電線路10處掛網連續穩定運行33天,這也標志著國內首套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在供電線路的推廣應用已進入成熟推廣階段,將對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保障。
國網重慶電科院相關人士介紹,隨著能源互聯網的快速建設,大到“西電東送”跨區域聯網,小到城市配電“血液動脈”,輸電線路的“橋梁”作用舉足輕重,如何確!皹蛄骸狈固、暢通就成為了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核心要求。通過輸電線路在線監測裝置能夠對其工作狀況進行全fang位、多功能的實時監測、預警,將潛伏性故障消滅于萌芽之中,大幅降低輸電線路遭受破壞風險。
在以往,在線監測裝置如何取能一直是困擾線路穩定、可靠、有效監測的關鍵因素,傳統以鋰電池、太陽能為主取的能方式受到續航功能弱、維護成本高等因素制約,無法實現全天候、低維護的能源自供給功能。針對該問題,國網重慶電科院首創將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技術運用至電力場景,作為基于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的輸電線路綠色供能監測裝置,通過輸電線路微風振動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解決了在線監測裝置在輸電線路復雜環境中的持續供能弱、使用壽命短、維護成本高問題,實現全天候、長壽命、免維護的綠色自供能,拓展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場景,讓科技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據悉,獨立、完善的自主知識產權保證該裝置能夠實現微米級采能,即便在微風振動200微米振幅的情況下,輸出功率可達200微瓦,相較于傳統壓電或電磁感應技術輸出功率可提高5倍以上,du創的零功耗閘流開關,電能管理效率提升超過30%,配合基于電力場景結構設計IP66防護外殼,保證該裝置在高溫、暴雨、狂風等惡劣天氣條件下持續發電工作1億5千萬余次,使用壽命超過10年。
此外,通過并聯納米發電模塊,能夠實現更多能量采集和更大功率輸出,在成果推廣階段,可根據客戶對電源輸出功率需求,匹配相應功率的納米發電和能量管理模塊,實現供電模塊化“菜單式”定制服務,拓展諸如智慧城市物聯網傳感生態圈建設等更多應用場景。
目前,“納電賦能線路天眼”裝置實現了輸電線路溫度、弧垂、振動參數的自供能監測,相關功能性測試順利通過工xing部電子第五研究所認證。接下來,該院將繼續推進在更高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的大范圍布點測試,尤其是多種復雜天氣、地理條件下的耐久性試驗,進一步優化產品功能,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添磚加瓦,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貢獻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