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韓國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計劃,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斥資約4500億美元建立全球蕞大的芯片制造基地,與中國和美國一道在全球范圍內爭奪芯片主導地位。
韓國總統文在寅13日在三星電子平澤工廠出席“K—半導體戰略 大會”時表示,有關部門將鞏固存儲芯片全球領頭羊地位,全球系統芯片市場,定將實現2030年綜合半導體強國的目標。他進一步指出,有關部門將在京畿道和忠清道規劃全球蕞大規模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K—半導體產業帶” ,旨在建立起集半導體生產、原材料、零部件、設備和尖端設備、設計等為一體的高效產業集群。
在文在寅看來,半導體是國家創新戰略技術,因此國家將對技術投資的稅收補貼擴大到目前的最多6倍,還為研發投資減免稅金最多50%。未來十年培養3.6萬名半導體人才,并致力于開發下一代功率半導體、人工智能半導體、高端傳感器等發展潛力大的核心技術。
而按照韓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說,約有153家韓國芯片企業已計劃在今年至2030年間總計投資510萬億韓元以上,其中包括全球蕞大存儲芯片制造商三星電子和第二大廠商SK海力士。其中光是三星就計劃在未來十年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發展非存儲以外的半導體業務。
由此可見,韓國半導體似乎真的急了。
韓國半導體實力面面觀
我們在談到韓國半導體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必然是存儲業務。誠然,憑借三星和SK海力士在DRAM和NAND Flash的發力,他們的這部分業務成為了韓國半導體的頂梁柱。
按照相關報道的說法,三星電子和SK 海力士在全球存儲半導體市場上構筑了“ONE-TWO Punch(左右開弓)”的架勢。但是,存儲半導體僅占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的30%左右。剩余七成的市場份額中,韓國企業是“后起之秀”。
據調查顯示,韓國銷售額在一兆韓元(約人民幣57億元)以上的半導體廠家的數量是其競爭對手中國臺灣的三分之一、是中國大陸的二分之一。有分析人士認為,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結構偏向于存儲半導體,且沒有成功構筑“設計-材料-設備-生產”這一生態體系。
韓國經濟新聞早前曾委托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分析韓國、美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省四個國家和地區在2018年到2020年這三年的半導體上市企業業績。當中的被分析的對象企業是全球金融信息企業—-S&P 資本IQ調查的半導體(包含設備)企業。
統計結果顯示,去年統計的銷售額為一兆韓元以上的企業如下:英特爾(綜合性半導體企業)、高通(Fabless)、泛林半導體(Lam Research 、 設備)等,統共有32家美國企業,為數最多;中國臺灣有21家企業,包括TSMC(Foundry)、ASE(封裝)、聯發科(智能手機AP)等。中國大陸有17家企業,包括SMIC(Foundry,中芯國際)。
來到韓國方面,營收超過一兆韓元的企業僅限于三星電子、LG海力士等七家企業。在被譽為半導體技術力的“骨干”的純Fabless中,銷售額達到一兆韓元的企業僅有“Silicon Works一家。在中國臺灣,除了聯發科之外,還有顯示芯片巨頭Novatek、網絡芯片巨頭Realtek銷售額超過一兆韓元的Fabless。
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弱點在業績中得以明確體現。
從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全球金融信息公司---S&P 資本IQ劃分的143家韓國半導體企業(包括三星電子)的2020財年總利潤(包括營業利潤和營業外利潤)增長率為12.7%。而作為競爭對手的臺灣企業的總利潤增長率為36.8%,即使是受美國打擊的中國大陸地區的增長率也達到了44.9%,都遠超韓國。
對于韓國的半導體企業而言,去年是業績暴漲的好機會。理由如下:2019年的凈利潤較2018年下滑了32.1%,因此創造了一個業績增長的好基礎。有分析指出,韓國的業績增長率之所以低于競爭對手是因為對存儲半導體的過分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