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梯形圖與的電氣原理圖非常相似,的輸入/輸出形式及控制功能基本上也是相同的;
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在:
(1)控制邏輯——繼電器控制邏輯采用硬接線邏輯,利用繼電器機械觸點的串聯或并聯,及時間繼電器等組合成控制邏輯,其接線多而復雜、體積大、功耗大、故障率高,靈活性和擴展性很差。而PLC采用存儲器邏輯,其控制邏輯以程序存儲在內存中,靈活性和擴展性都很好。
(2)工作——繼電器控制線路中各繼電器同時都處于受控狀態,屬于并行工作。而PLC的控制邏輯中,各內部器件都處于周期性循環掃描中,各種邏輯、數值輸出的結果都是按照在程序中的前后順序計算得出的,所以屬于串行工作。
(3)可靠性和可性——繼電器控制邏輯使用了大量的機械觸點,連線也多,可靠性和可性差。而PLC采用微電子技術,大量的開關由無觸點的半導體電路來完成,PLC還配有自檢和功能,可靠性和可性好。
(4)控制速度——繼電器控制邏輯依靠觸點的機械實現控制,工作低,且機械觸點還會出現抖動問題。而PLC是由程序指令控制半導體電路來實現控制,屬于無觸點控制,速度極快,且不會出現抖動。
(5)定時控制——繼電器控制邏輯利用時間繼電器進行時間控制。時間繼電器存在定時精度不高,定時范圍窄,且易受濕度和溫度變化的影響,時間困難等問題。PLC使用半導體集成電路做定時器時基脈沖由晶振產生,精度相當高,且定時時間不受的影響,定時范圍廣,時間方便。
(6)設計和施工——使用繼電器控制邏輯完成一項工程,其設計、施工、調試必須依次進行,周期長、而且修改困難。而用PLC完成一項控制工程,在設計完成后,現場施工和控制邏輯的設計可以同時進行,周期短,且調試和修改都很方便
PLC的基本工作是順序執行用戶程序,每一時鐘周期執行一條指令。對用戶程序的執行一般有循環掃描和定時掃描兩種,掃描分為三個階段,即輸入采樣階段、程序執行階段和輸出刷新階段,如圖1所示。
(1)輸入采樣階段。PLC在輸入采樣階段以掃描順序讀人所有輸入端子的狀態,存人輸人寄存器,接著轉入程序執行階段。
(2)程序執行階段。PLC在程序執行階段中順序對每條指令進行掃描。先從輸人寄存器讀人所有輸入端子的狀態。 圖 PLC程序執行
(3)輸出刷新階段。所有指令執行完畢后,將輸出寄存器中所有的輸出狀態送到輸出電路,成為PLC的實際輸出。
PLC執行完上述的三個階段稱為一個掃描周期。
PLC的核心部件是CPU和存儲器:
(1)處理單元(CPU)
處理單元(CPU)是PLC 的控制。它按照PLC程序賦予的功能,接受并存儲從編程器鍵入的用戶程序和數據,檢查電源、存儲器、I/O以及警戒定時器的狀態,并能檢查用戶程序的語法錯誤。當PLC投入運行時,首先它以掃描的接受現場各輸入裝置的狀態和數據,并分別存入I/O映象區, 然后從用戶程序存儲器中逐條讀取用戶程序,經過命令解釋后按指令的規定執行邏輯或算術運算等任務。并將邏輯或算術運算等結果送入I/O映象區或數據寄存器內。等所有的用戶程序執行完畢以后將I/O映象區的各輸出狀態或輸出寄存器內的數據傳送到相應的輸出裝置,如此循環運行,直到停止運行為止。
(2)存儲器
與微型計算機一樣,除了硬件以外,還必須有。才能構成一整的PLC。PLC的分為兩部分: 和應用。存放的存儲器稱為程序存儲器。
PLC存儲空間的分配:雖然大、中、小型 PLC的CPU可尋址存儲空間各不相同,但是根據PLC的工作原理, 其存儲空間一般包括以下三個區域:程序存儲區,RAM存儲區(包括I/O映象區和軟設備等)和用戶程序存儲區
大型化PLC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 功能不斷加強:不僅具有邏輯運算、計數、定時等基本功能,還具有數值運算、模擬調節、監控、記錄、顯示、與計算機接口、通信等功能。
網絡功能是PLC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各種個人計算機,圖形工作站、小型機等都可以作為PLC的監控主機或工作站,這些裝置的結合能夠提供屏幕顯示、數據采集、記錄保持、回路面板顯示等功能。大量的PLC聯網及不同廠家生產的PLC兼容性,使得分散控制或集中都能輕易地實現。
② 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不僅能進行一般的邏輯控制,種類齊全的接口模塊還能進行中斷控制、智能控制、控制、遠程控制等。
用于控制的PLC往往對存儲器容量及速度要求較高,為此,了高速模擬量輸入模塊,專用的PID控制器,多路轉換器等,使得數字技術和模擬量技術在可編程序控制器中統一。采用、硬件相結合的,使得編程和接線都比過去用常規儀表控制要方便得多。
③ 性能不斷:采用高性能微處理器,處理速度,加快PLC的響應時間;為了擴大存儲容量,許多公司已使用了磁泡存儲器或硬盤;采用多處理器技術,以性能;采用冗余熱備用或三選二表決,以可靠性。
為了進一步簡化在專用控制領域的設計及編程,專用智能輸入輸出模塊越來越多,如專用智能PID控制器、智能模擬量I/O模塊、智能位置控制模塊、語言處理模塊、專用數控模塊、智能通訊模塊、計算模塊等,這些模塊的一個特點就是本身具有CPU,能工作,它們與PLC主機并行操作,無論在速度、精度、適應性、可靠性各方面都對PLC進行了的補充。它們與PLC緊密結合,有助于克服PLC掃描工作的局限,完成PLC本身無法完成的許多功能。
④ 編程的多樣化和化、化:采用多種編程語言,有面向順序控制的步進順序語言和面向控制的流程圖語言,后者是一種面向功能塊的語言,能夠表示中動態變量與的相互聯結;還有與計算機兼容的語言,如BASIC、C及匯編語言;另外還有專用的語言,例如三菱的MELSAP采用編譯的將語句變為梯形圖程序;也有采用布爾邏輯語言的,CPU能直接執行AND、OR、XOR、NOT操作,這種語言執行速度很快,但不很直觀。PLC也將具有數據庫,并可實現整個網絡的數據庫共享,還將不斷發展自適應控制和專家。
⑤ 構成形式的分散化和集散化:PLC與I/O口分散,分散的每個I/O口輸入輸出點數可以少到十幾個點,分散的單元可以是幾十個或上百個,通信和網絡功能逐步增強。作為CIMS、CIPS的分支不斷發展,PLC本身也可分散,分散的PLC與機結合構成集散,分散地進行控制,這就便于構成多層分布式控制,以實現整個工廠或企業的自動化控制和。不同機型的PLC之間、PLC與計算機之間可方便地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加上功能強大的網絡,就構成大型PLC控制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