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由七個椎體組成,相互形成關節以支持頭頸運動、頭部軸向負荷,并保持水平注視,同時為脊髓和相關的神經血管組織提供結構支持和保護。
作為活動度*大的脊柱區域,頸椎對執行日常任務和維持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因此,頸椎畸形患者(圖1)可能因疼痛、運動或感覺缺陷、無法進行日常生活行為和無法保持水平注視,最終對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必須具備臨床和影像學評估頸椎畸形的能力才能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圖1 手術矯正前后頸胸椎畸形患者的案例;颊弑憩F出嚴重的頸部疼痛,并對他的外表不滿
一、神經/肌肉骨骼檢查
1.大體觀察
常規體檢首先要對病人全面觀察。應觀察患者在動態和靜態下的情況(圖2),注意患者的姿勢和運動質量。坐姿和站姿都要注意。此外,要求患者以舒適的姿勢站立是非常重要的,這可能與他們被迫直立的姿勢有很大的不同(圖3)。
圖2 頸椎畸形患者的異常靜態姿勢。患者感到頸部疼痛和頭部姿勢疲勞,晚上癥狀更嚴重
圖3 左側是患者被要求站直時的姿勢;右側是患者舒適站直時的姿勢
一種可能提示頸椎畸形的異常姿勢是上交叉綜合征。長期不良體位導致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和胸小肌交叉緊繃,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無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平衡可能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特別是在寰枕關節、C4-C5節段和頸胸交界處。
醫生也要評估患者的水平注視狀況,因為嚴重的頸椎畸形會改變注視水平,降低生活質量。水平注視的評估是通過讓患者站立,頸部保持中立或固定位置,同時臀部或膝關節伸直來評估。
在這個位置上,可以測量水平注視的相關參數,例如頜眉角(CBVA,圖4),之后將進一步詳細描述;從眼眶前下緣到外耳道頂部的視線傾斜角(SLS)或法蘭克福線;以及從硬腭后緣到枕骨最尾側的McGregor傾斜角(McGS)。
圖4 70度CBVA的患者和該部位嚴重異常的線
上肢和下肢的任何運動都應該是流暢的和對稱的。不對稱可能導致潛在的疼痛/無力。在評估姿勢和運動時,臨床醫生還應觀察頸椎周圍的肌肉形態和軟組織。肌肉體積和張力應評估左右對稱性。
對于來自畸形的慢性壓力,肌肉可能會縮短、減弱或觸診變得柔軟。例如,背側后凸畸形患者會出現斜方肌壓痛和張力增加(圖5);我鸬膹埩σ矔䦟е骂i椎周圍軟組織腫脹和壓痛。
圖5 頸椎畸形導致左斜方肌非對稱性收縮和肥厚的患者
2.運動范圍
頸部旋轉、側彎、屈曲和伸展對測量頸椎畸形程度很重要。臨床醫生應評估患者主動和被動運動范圍的情況。在評估運動范圍時,臨床醫生還應注意運動的質量、疼痛或對運動的抵抗力,以及運動引起的肌肉*攣。
頸部運動范圍的正常參數如下:旋轉90度,平均13-57度;側向彎曲43度,平均9-21度;屈曲60度,平均13-32度。同時頸部活動度的降低可以作為頸椎病的一個指標(圖6)。它必須與身體檢查和影像學的其他部分檢查結合起來,以便將畸形與其他疾病區分開來。
圖6 摩托車事故2年后,右臂和左腿截肢的僵硬性頸部畸形患者
3.神經學檢查
(1)肌力、感覺、反射
肌肉力量的下降,特別是上肢肌肉力量的下降,可能提示有繼發于頸椎畸形的脊髓或神經根壓迫。
體格檢查中力量的基本測試是使用以下評分表測試運動對抗阻力:
5:能夠完全克服阻力;
4:(+或-),能夠部分克服阻力,但不能完全克服阻力;
3:能夠對抗重力,但無法克服阻力;
2:存在肌肉收縮,但肢*不能對抗重力運動;
1:存在肌肉抽搐,但肢*無實質性運動;
0:無運動。
上肢的每一個關節都應該在左右兩側分別進行肩外展、肘關節屈伸、腕關節屈伸和手的內在力量測試。下肢力量也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測試。
同樣地,反射也應該測試是否存在、等級和對稱性,以下是分級標準:
4:陣攣;
3,反射亢進;
2:反射正常;
1:反射減弱;
0:無反射。
上肢應檢查的反射包括二頭肌、三頭肌和肱橈肌。此外,應在頭皮、頸部和上肢對觸覺進行大體測試。為了進一步區分哪些脊髓束可用,觸覺可以進一步分為輕觸覺、針刺覺、振動覺和本體感覺。下肢感覺和反射也應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測試。
特定肌群和皮節對應的肌力下降、反射變化和感覺喪失可能與頸椎畸形對脊柱影響的節段有關。C1-C3損傷可以沒有癥狀或導致頭皮和頸部感覺減弱。C4水平的損傷會導致肩關節抬高無力,肩關節頂部和頸部后部的感覺減弱,反射無相關變化。單純C5損傷可導致肩外展和外旋乏力,外側臂和前臂感覺減弱,二頭肌反射減弱。C6損傷可導致肩外展減弱,肘關節屈曲和腕關節伸展減弱。感覺減退從外側手臂延伸到拇指。除了肱二頭肌反射外,肱橈神經反射也可能減弱。C7-T1對神經根的損傷會導致腕關節屈曲和手部固有肌肉的無力。感覺減退包括手臂、前臂和手的內側部分。三頭肌反射也可能降低。
(2)特殊刺激測試
頸椎畸形的體格檢查中還有其他體征可能提示有脊髓受壓。最*名的是霍夫曼征;舴蚵魇峭ㄟ^輕彈中指的指甲而引出的。隨后的同側食指和/或拇指屈曲被認為是一個陽性征象,提示存在繼發于頸椎壓迫的潛在錐體束病理改變。
此外,Spurling試驗可用于評估頸神經根受壓迫情況;颊叩念i部向癥狀側彎曲30度,并施加向下的軸向壓力,陽性結果是出現沿受累皮節的放射痛。
二、影像學參數
1. 頸椎前凸
頸椎前凸(CL)在影像學上測量為一個負角度,而后凸是一個正角度。如圖7所示,測量頸椎前凸的方法有多種:改良Cobb法(mCM)、Jackson生理應力線(JPS)、Ishihara指數和Harrison后切線法(HPT)2,9。
所有的測量都可以用頸椎的X光或CT掃描的矢狀面來獲得。mCM(圖7a)的計算方法是先沿著C2和C7的椎體下終板畫線,然后畫垂直于兩者的垂直線,垂直線相交處形成的角度即為頸椎前凸角。JPS(圖7b)是沿著C2和C7的椎體后緣繪制的兩條線的交點10,11。HPT(圖7c)通過繪制平行于C2到C7椎體后緣的垂直線來計算,加上所有節段的角度。
圖7 矢狀位X線片顯示用于測定頸椎前凸的改良Cobb法(a)Jackson生理應力線(b)Harrison后切線(c)(經Scheer等允許使用2)
最后,Ishihara指數是一個比值,更高的數值對應更大的脊柱前凸。計算方法是從C2椎體后下角到C7椎體后下角畫一條垂直線,然后畫出通過C3到C6后下角的水平線和垂線。每條水平線的長度都加上,然后除以垂直線的長度。
頸椎前凸隨年齡變化以補償胸椎后凸和減少的腰椎前凸(LL)。多項研究顯示,根據年齡和性別,頸椎前凸的范圍很廣。一項研究報告指出,20至25歲的男性和女性的頸椎前凸值分別為15度和16度,60至65歲的男性和女性的頸椎前凸值分別增加到22度和25度。
當觀察頸椎各節段對整體前凸的貢獻時,C1-C2是最重要的前凸角度,而C4-C7是*低的。比較每種測量頸椎前凸的方法,結果表明HPT可能是最準確的估計值;然而,由于更好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可靠性,mCM是最常用的方法。
2.C2-C7矢狀面垂直軸(SVA)
顧名思義,矢狀面垂直軸(SVA)主要關注頸椎的矢狀面力線。該值是通過先從C2椎體中心畫一條鉛垂線,再從C7終板后上角畫另一條垂線得到的。SVA是這兩條線之間的距離(圖8)。雖然已經進行了幾項研究來確定SVA的正常范圍,但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正常值估計為1.5cm±1cm。測量方法易于使用,但會受到合并胸腰椎畸形的影響,在制定手術計劃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圖8 (a)顯示頸椎SVA測量的矢狀位片(經Scheer等允許使用2)。(b)(c)頸椎后凸畸形患者手術前后SVA的臨床病例
頸椎SVA已經成為與測量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RQoL)因素相關聯的最重要的頸椎參數之一,這些因素包括頸部殘疾指數(NDI)、SF-36精神和身體成分評分、頸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舉例來說,Villavicencio等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隨著頸椎矢狀面力線的改善,臨床結果也會有相應改善。
Glassman等發現,當與HRQoL評分相關聯時,C7鉛垂線是最可靠的,并且矢狀位力線不良程度與癥狀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此外,研究顯示,C2-C7SVA值大于40mm與更差的健康狀況和更差的NDI評分相關。
3.頜眉垂線角(CBVA)
CBVA是基于患者水平注視的角度。首先畫一條連接病人下頜和眉部的斜線,然后從眉部畫一條垂直線。CBVA是由兩條線之間的連接形成的角度(圖9)。
圖9 CBVA測量的臨床拍攝示范,患者站立位,頸部處于中立或屈曲位置,髖關節和膝關節伸直(經Scheer等允許使用2)。
手術矯正的目標是頭部保持中立。頭部中立位置對應于CBVA為0,正值對應于頭部向下傾斜,負值對應于頭部向上傾斜。盡管在無癥狀患者中測定CBVA值正常范圍的研究尚未完成,但已明確的是術后患者的正常值為-10至10度。
下頜貼胸(chin-on-chest)畸形是一種嚴重的、僵硬的頸椎后凸畸形。CBVA通常用于術前計劃。這些患者的CBVA可高達96度,平均35.5度。矯正畸形能讓水平注視被動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CBVA過度矯正到-10度以下也會對水平注視產生負面影響。
4.T1傾斜角(T1S)
當與其他測量參數(如SVA)結合使用時,T1S可用于描述頸椎畸形的特征。T1S是指T1椎體上終板與水平面形成的角度(圖10)。T1S與CL的大小直接相關,這種關系類似于骨盆入射角(PI)與腰椎前凸(LL)的關系。當把CL的大小放在整個脊柱的范圍來分析時,研究表明上述測量值在很大程度上是按比例變化的。
圖10 (a)矢狀位X線片,描繪T1傾斜角相對于頸椎SVA的角度(經Scheer等允許使用2)。(b)手術前和(c)手術后嚴重頸胸畸形患者的T1傾斜角
例如,一個大的PI需要一個大的LL,胸椎后凸也相應增加,進而導致T1S和CL增加。如果CL隨LL變化的整體變化不足以維持頭部在骨盆上方的位置,將會導致肌肉張力和疼痛增加;但是,此時保持水平注視應該是足夠的。Oe等發現,T1S大于40度或T1S-CL大于20度與更差的HRQoL有關。
三、結論
影像學上準確測量頸椎畸形程度是制定術前規劃的必要步驟。本文中,我們總結了頸椎畸形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
要點如下:
(1)體格檢查不僅要注意美學上的觀察,還要注意與畸形有關的癥狀表現,如水平注視障礙、脊髓病和乏力;
(2)測量CL最常用的方法是mCM,正常值在15-25度之間,隨年齡和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3)頸椎SVA的正常范圍是1.5cm±1cm,這一參數與HRQoL的關聯性最為準確;
(4)CBVA的正常范圍為-10-10度,這一范圍有助于保持正常的水平注視;
(5)T1S值影響CL的大小,并與PI和LL的變化有關。
書籍介紹
本書開篇介紹了頸椎畸形對健康顯著影響的背景,以及臨床和影像學評估的一般性知識。隨后的章節詳細描述了如何對頸椎畸形進行手術規劃,包括截骨矯形的范圍以及專家分享的手術細節。重要的是,多個章節重點介紹了手術的外科和內科并發癥,并探討了這些身體虛弱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風險分級。最后的幾個章節則集中探討了當前正在努力研究的有臨床意義的頸椎畸形綜合分型。
由國際著名的頸椎外科大師Christopher P.Ames、K.Daniel Riew、Justin S.Smith和Kuniyoshi Abumi教授編寫的這本《頸椎畸形手術學》,從頸椎畸形的臨床和影像學評估、分型,到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截骨矯形技術,再到融合節段的選擇以及圍手術期的風險因素等,全面系統地歸納總結了近年來頸椎畸形領域的知識和理論,深入淺出、插圖精美、形象生動,為讀者獻上了一份饕餮大餐,可以稱作是目前頸椎畸形手術領域的經典著作。
《頸椎畸形手術學》以*佳的組織方式將相關知識呈現給讀者。該書囊括了頸椎畸形外科需要知道的所有基礎知識點,還闡述了一些非常復雜的問題。該書從討論解剖、病理、影像、矢狀面平衡、自然史和功能障礙的評估等方面著手,隨后深入探討了與治療決策過程和確定手術策略相關的一系列廣泛細節問題,最后以探討并發癥及手術細節等內容結尾。
為使我國廣大脊柱外科醫生緊跟國際步伐,充分理解頸椎畸形外科涉及的內容,增強脊柱畸形評估治療的整體觀,豐富頸椎畸形手術的理論儲備,我們邀請了國內多位著名脊柱外科專家并集結多名優秀的中青年醫生,秉承“信、達、雅”的翻譯準則和精益求精的翻譯態度,共同完成了該書的中文版翻譯工作。由于譯者工作繁忙,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忽和瑕疵,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總的來說,該書內容豐富,配圖精美,涉及的知識均為最新觀點甚至還富有一定前瞻性,既可以作為一本參考書,也可以作為一本綜合入門教材。尤為重要的是,該書的編者均是這一領域的頂*專家,代表了脊柱外科的*高水平。該書應該成為所有治療頸椎畸形的醫生和研究人員的必備書籍。我以強調該書非同尋常的價值來做一總結。該書是一部主題鮮明、全面深入的專著,版面美觀,這部分要歸功于Thieme出版社所堅持的高質量出版標準。最后,該書巧妙地將許多復雜的概念和技術變得簡單易懂。衷心祝賀本書的編者完成了一項杰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