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傳統單通道脊柱內鏡對腰椎椎管狹窄行減壓術因為其技術難度以及視野局限收到限制。本研究的目的是對經皮雙通道內鏡減壓術(PBED)解除腰椎椎體狹窄的技術進行描述,并分析臨床術后結果。
使用單側雙通道內鏡系統為單水平腰椎椎管狹窄的患者進行單側椎板切除術及雙側椎間孔減壓術。術者僅納入了PBED術后堅持隨訪超過12個月的病例,共納入58例病例。該術式依賴于兩條通道:一條通道用于持續灌注以及內鏡視野,另一條通道用于操作減壓過程中所使用的器械。對一些臨床參數,如Oswestry殘疾指數、Macnab 評分、術后并發癥等進行分析。
在全部入組的患者中神經減壓均有效。PBED術平均ODI指數更低且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Macnab評分,在58例患者中,47例(81%)患者結果優秀或良好;術后ODI以及VAS與術前比明顯改善。
從外科學角度,經皮雙通道內鏡于脊柱顯微鏡手術非常相似,并提供了對側椎板下段以及椎間孔區域內側的良好視野,作者認為PBED這種微創手術可作為腰椎退行性椎管狹窄的一種治療選擇。
在有癥狀一側進行手術,無單側的癥狀體征的,則左側 通道更適合于右利手的手術醫生。
手術過程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患者采取俯臥位,使用Jackson 手術床或可透視的Wilson架來減少腹部壓力,在麻醉后鋪防水外科手術洞巾。
使用透視引導以確定病理狹窄水平的位點,目標位點位于下一椎板上緣以及其同側棘突旁1cm的交點。在目標點之上垂直切開一個1.0cm的切口(近尾側),導絲經皮膚切口向目標位點導入,連續擴張器向椎板下段插入,逐層去除擴張器,將特制的分離器移至椎板下段,椎板間軟組織向旁邊分離至小關節的關節囊的內側緣,在近尾側切口上緣之上越2-3cm處,做第二個用于通行內鏡的約1.0cm長的切口(近顱側),斜插入直徑6mm的套管,在插入套管后,從近顱側通路插入0°內鏡。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生理鹽水灌注泵與內鏡鏈接,提供20-30mmHg的壓力,持續生理鹽水溶液灌注,生理鹽水至關重要,可以防止硬膜外壓力的過度升高。在近尾端的工作通道插入外科手術器械 。
內鏡、器械組成三角形,控制出血量,射頻消融探頭用于清除附著于椎板的軟組織以及黃韌帶,于目標椎板間隙徹底暴露椎板下段以及黃韌帶,使用3.5mm骨鉆避免損傷軟組織,并使用骨鑿,在放大的內鏡視野下行同側局部椎板切除術。
內鏡解剖視野與后正中入路單側椎板切除術的顯微鏡視野非常相似。將神經根側緣完全移動后,行同側的黃韌帶切除。為了實現同側椎間孔切開術,下一椎骨椎板上緣需被切除。對側減壓將在高度放大的良好的內鏡視野下進行。使用Kerrison骨鑿以及刮匙進行對側黃韌帶及椎板下段完全切除減壓。依賴于肌肉及皮膚的彈性將內鏡完全移至對側,無需調整患者體位或在皮膚開放額外的切口,識別對側下行神經根并解除其壓迫后行對側減壓。
如果患者有癥癥狀并且有同側椎間盤突出,術者可以在內鏡視野下型椎間盤切除術。對神經減壓的效果可以依靠觀察呼吸相關硬腦膜搏動情況,并且使用鈍頭探針在內鏡視野下進行確認依靠調整灌注壓力以及使用可活動射頻消融探頭電凝控制出血。在移除器械和內鏡后,關閉皮膚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