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板現貨------產品標價為出廠價--不包含運費和稅點------請聯系魏經理 確定運費----所有貨物均走物流發貨。
我國的農機銷售市場,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下滑跡象,2016年下行趨勢明顯,2017年“哀鴻遍野”,到2018年依然“一蹶不振”。據了解,已經有一些中小農機企業退出農機行業,而且很大一部分生產和經銷企業掙扎在生死邊緣。
剖析深層次的根本原因
在我國廣饒的耕地上,種植面積的還是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宗農機產品,主要服務于糧食作物。前些年,玉米、水稻、小麥都有國家收購價格,在糧食價格政策保證下,據相關測算,種糧食每畝凈利潤在550元左右,特別是土地流轉后規;N植,收益更加明顯。有了收益,就有了購買能力,為了更大的收益,加大投入,把中小型農機更新成大中型農機,對于農機的需求就會旺盛。
近幾年,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主糧作物的收購價格逐個被取消,意味著收入減少,而土地流轉費用、人工費用、燃油價格等成本卻在不同程度增加,就導致了原本每畝550元左右的凈利潤所剩無幾,在個別地方甚至是,特別是土地流轉面積越大的地方越顯著。所以,很多地方流轉的土地就再次成為散戶形式,面對散戶形式的耕地,現有的中小型農機就可以完成作業服務,所以,對新農機的需求就不像以前那么旺盛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糧食價格的市場化下調,是造成農機銷售市場不旺的最本質原因。至于為什么糧食價格要進行市場化改革,這也是無奈之舉。各地糧庫的庫存難以消化,而且進口糧食價格又遠低于糧庫中存儲的糧食,直接導致了國產糧食在價格方面競爭力不高,所以,糧食價格進行市場化改革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近一段時期內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