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視在功率、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關系和區別
1.視在功率:在交流電路中,由于有感性或容性儲能設備,電壓與電流有相位差,通俗講就是電壓與電流不在同一時間到達;因此,表面看電壓有多大、電流有多大,實際并沒有做那么大的功,有電源與儲能設備的能量轉換;所以稱為視在功率。視在功率=根下(有功功率的平方+無功功率的平方)S^2=P^2+Q^22.
有功功率:是保持用電設備正常運行所需的電功率,也就是將電能轉換為其他形式能量(機械能、光能、熱能)的電功率。有功功率=視在功率×功率因數P有功=S視在×cosφ3.無功功率:它是用于電路內電場與磁場的交換,并用來在電氣設備中建立和維持磁場的電功率。它不對外作功,而是轉變為其他形式的能量。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有什么關系:Q無功= S視在×sinφ根據cosφ求出sinφQ=S× sinφ
二、KVA和KW的關系與區別
變壓器用KVA為單位,發電機以千瓦為單位。
KW是有功功率,而KVA是總電能,無功有功一起算的。
kva是指的視在功率,kw表示有功功率。
一般變壓器銘牌上不標示有功功率,只標示視在功率s(也就是容量)。
視在功率s=根號下3()×u i。
有功功率p=根號下3×u i×功率因數(cosA)。
有功功率p,指實際做功的那部分功率,也就是說把電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說機械能(通過電動機),光能(通過燈),熱能(通過電阻)。
而無功功率Q,是在線路中進行能量交換的那部分功率,比方說和線路中的電感和電容進行能量交換的部分,他們只進行能量的交換,但是不消耗功率所以叫做無功功率,一般用Q表示,單位kvar(千乏)。
視在、 有功、無功之間的關系為: s的平方=p的平方+q的平方,不是簡單的相加關系。有功功率P=視在功率S*功率因素cosΦ,即P=S*cosΦ
無功和有功是功率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有功比斜邊等于功率因數。
請問功率因數應該怎么算?
功率因數cosφ=P/S=P/[(P^2+Q^2)^0.5] 其中,P為有功功率,Q為無功功率,S為視在功率。
三相設備功率因素一般為0.85;單相電容運轉電機的功率因素要低于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功率因素,單相電機的功率因數一般維持在0.75-0.85之間的。
三、無功補償節電原理
電力電網中的負荷如變壓器、電動機等,很多屬于感性負荷,需向這些設備提供相應的無功功率。在電網中安裝并聯《電倍優》智能節電穩壓器以后,可以提供感性電抗所消耗的無功功率,減少了電網電源向感性負荷提供、由線路輸送的無功功率,減少了無功功率在電力電網中的流動,所以可以降低變壓器與線路因傳輸無功功率造成的電能損耗,這就是無功補償。無功補償可以提高功率因數,是一項收效快、投資少的降損節能措施。
電網系統中常見的無功補償方式包括:
1.集中補償:在高低壓配電線路中安裝并聯電容器組;
2.單臺電動機就地補償:在單臺電動機處安裝并聯電容器等;
3.分組補償:在配電變壓器低壓側和用戶車間配電屏安裝并聯補償電容器。
無功補償具有優點:
1.降低電能損耗;
2.改善電能質量。電網中無功補償設備的合理配置,與電網的供電電壓質量關系十分密切。合理安裝補償設備可以改善電壓質量。
3.挖掘發供電設備潛力
(1)如需要的有功不變,則由于需要的無功減少,因此所需要的配變容量也相應地減少;
(2)在設備容量不變的條件下,由于提高了功率因數可以少送無功功率,因此可以多送有功功率;
(3)安裝智能無功補償設備,可使發電機多發有功功率。系統采取無功補償后,使無功負荷降低,發電機就可少發無功,多發有功,充分達到銘牌出力。
4.減少用戶電費支出
(1)可以避免因功率因數低于規定值而受罰。
(2)可以減少用戶內部因傳輸和分配無功功率造成的有功功率損耗,因而相應可以減少電費的支出。
就三種補償方式而言,無功就地補償克服了集中補償和分組補償的缺點,是一種較為完善的補償方式:
(1)有利于降低電動機起動電流,減少接觸器的火花,提高控制電器工作的可靠性,延長電動機與控制設備的使用壽命。
(2)因智能電容器與電動機直接并聯,同時投入或停用,可使無功不倒流,保證用戶功率因數始終處于滯后狀態,既有利于用戶,也有利于電網。
當前很多用電設備量大的企業都會用到無功補償設備。
確定無功補償容量時應注意:
1.在輕負荷時要避免過補償,倒送無功造成功率損耗增加,也是不經濟的;
2.功率因數越高,每千伏安補償容量減少損耗的作用將變小,通常情況下,將功率因數提高到0.95就是合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