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2020年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
根據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初步統計數據,2019-2020年秋冬季(2019年10月1日-2020年3月31日),全省13個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26,較去年同期改善14.7%,空氣質量由好到差依次是安康、商洛、延安、榆林、漢中、銅川、寶雞、韓城、楊凌、西咸、西安、渭南、咸陽,與2018-2019年秋冬季相比,全省13市(區)空氣質量均有所改善。
全省優良天數平均129.1天,同比增加14.9天。2019-2020年秋冬季,13個市(區)優良天數最多為商洛(166天),最少為咸陽(95天)。安康、西咸、渭南、銅川、咸陽、韓城、西安、寶雞、楊凌、商洛、延安、漢中、榆林優良天數分別增加26天、24天、21天、20天、19天、18天、14天、14天、12天、12天、6天、5天、2天。
全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9.8天,同比減少6.7天。2019-2020年秋冬季,13個市(區)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最少為安康、商洛、延安、榆林(未出現),最多為咸陽(26天)。咸陽、西咸、渭南、漢中、寶雞、西安、商洛、安康、韓城、楊凌、銅川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分別減少17天、16天、12天、11天、7天、7天、4天、4天、4天、3天、2天,延安、榆林同比持平。
全省主要污染物濃度(PM2.5)平均為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西安、咸陽、安康、韓城、渭南、商洛、漢中、銅川、西咸、楊凌、寶雞等11個市(區)PM2.5平均濃度有所下降,延安持平,榆林PM2.5平均濃度有所上升。
關中8市(區)全部完成了《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達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關中8個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89,同比下降14.5%;優良天數平均112.5天,同比增加17.7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平均15.5天,同比減少8.5天;PM2.5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
二、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工作開展情況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生態環境部的精心指導下,全省上下以習jin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jin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落實中、省決策部署,緊盯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段,堅持系統謀劃、標本兼治,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全省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打贏秋冬季攻堅戰的系統謀劃。一是強化完善汾渭協作機制。2019年12月,省委書記胡和平主持召開了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進一步加強了汾渭平原區域協調和聯防聯控機制,提升了協作小組辦公室的統籌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晉豫陜三省協作治霾更加有力。二是不斷強化組織領導。2019年9月,省長劉國中主持召開全省大氣污染治理2019-2020年秋冬季攻堅行動工作部署會,安排部署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工作任務,推動重點工作落實,并形成市縣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部署、親自調度、親自督辦、親自落實大氣污染防治任務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2019年1月以來,制定實施了《陜西省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陜西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2019年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等配套文件,緊盯重點、精準施策,提出了一系列治源頭、管根本的重大舉措,為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強結構優化,統籌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一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截至2019年底關中地區完成“散亂污”工業企業綜合整治4759戶,實現動態“清零”;對全省納入改造范圍的7家鋼鐵企業有序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67臺工業爐窯綜合整治和699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工作,252家重點工業源完成煙氣在線監控設施安裝、聯網;關閉或搬遷11家位于城市建成區的重污染企業,升級改造19家企業的污染防治設施,對275家企業開展了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二是不斷優化能源結構。2019年關中地區關停10萬千瓦以下燃煤熱電機組4.8萬千瓦;完成清潔取暖替代115.8萬戶;全省拆改燃煤鍋爐1432臺,實施天然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2501臺,完成集中供熱站燃煤鍋爐清潔化改造96臺;全年建設裝配式建筑780萬平方米,建設綠色建筑共計9148萬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計建成裝機1864萬千瓦。三是不斷完善運輸結構。2019年陜北能化基地新增一條億噸能源外送通道;全年產銷新能源汽車9.35萬輛,累計推廣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汽車18.75萬輛。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運營柴油貨車和老舊燃氣車12.1萬輛;依法取締“黑窩點、桶子加油點”158個,查處流動加油車99輛,查處不合格油品315噸;全面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工作,新建機動車遙感監測設施33臺套。四是加快改善用地結構。全省共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2544公頃;建立施工工地動態管理清單,在2748個施工工地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系統,在1046個企業實施圍墻、噴淋、覆蓋和圍擋等防風抑塵措施。新增各類秸稈綜合利用機械6717臺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4%。
(三)加強聯防聯控,強化完善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一是堅持區域協作,推動協同治霾。積極發揮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組長單位牽頭抓總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協同治霾,配合生態環境部制定《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汾渭平原各市秋冬季治理目標和措施,實施清單化管理,有力有序推進工作。實施了《汾渭平原“黑加油站點”聯合治理攻堅行動工作方案》,落實“黑加油站點”聯合治理等措施,查處“黑加油站、黑加油車”146個(輛),推動大氣污染協同防治取得新的成效。二是不斷完善健全汾渭平原區域協調常態化工作機制。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建立了常態化的區域協調機制,做到了工作信息溝通無障礙、重大事項落實不打折扣;建立了快速、統一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聯動機制,2019-2020年秋冬季期間,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共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2輪次,實現11市重污染天氣應對時同向發力、協同治理。
(四)加強污染管控,持續提升大氣環境治理能力。一是堅持強力管控,全力“削峰降速”。指導各市(區)動態修訂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實現關中地區7925家企業和3961家建筑工地全覆蓋,落實差異化減排、分類施策的要求,針對不同工藝、工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減排措施,實現一企一策,因地制宜,避免減排比例“一刀切”,確保達到減排實效。二是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2019年11月前,指導各市(區)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組織關中8市(區)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演練。2019-2020年秋冬季期間,通過定期組織會商研判,先后發布關中地區預警提示函3次,汾渭平原預警提示函2次,發布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通報35期;三是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啟動2019-2020年秋冬季專家駐點及專家會商機制,專家組每周對未來168小時的空氣質量進行預測并就污染防控提出治理措施及建議。目前,“一市一策”工作在原有關中8市(區)的基礎上已推廣至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并在咸陽市秦都區和興平市等縣、區開展了“一縣一策”試點工作。
(五)持續信息公開,廣泛宣傳,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強空氣質量信息發布。2019年繼續在省生態環境廳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的“空氣質量”欄目,發布我省秋冬季大氣攻堅行動信息、空氣污染成因專家解讀以及每天的空氣質量預報,實時動態更新空氣質量數據。2019年10月-2020年3月微博、微信上發布有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信息1700余條。二是不斷曝光涉氣違法企業。秋冬季期間在省廳網站、“兩微”平臺、省級有關新聞媒體上及時通報涉氣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情況,針對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落實不到位、涉氣企業排放不達標、揚塵污染監控不力等問題曝光違法違規企業信息,倒逼企業履行環保主體責任。三是繼續積極構建全民行動的格局。2019年六五環境日啟動“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環保志愿者總動員行動。通過線上線下各類媒體發出征集信,面向全省公開招募環境監督員,定期監督盯防大氣污染為主的污染源,利用“陜西環保公眾監督互動平臺”便捷舉報環境污染信息,促進公眾共同傳播綠色理念,促進社會共享共治,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攻堅行動的良好氛圍。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是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決勝之年。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jin平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攻堅克難,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