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染色劑是一款新型產品,無毒無味、對人體無害,抗紫外線和風化,色調穩定,利用混凝土,水磨石等進行人工染色,既可使混凝土等制品更加豐富多彩,能滲透3-5毫米與混凝土融合,不掉色、又可避免因環氧樹脂脫落問題造成的不美觀
產品顏色:混凝土染色劑分紅、綠、黃、黑、藍等基本顏色和專用調色劑自行配制所要求的其他顏色使用方便,對混凝土制品的力學性能沒有影響。

新聞:長春混凝土拋光液供應商
適當的彎曲半徑可以抵消二維擴散作用下腐蝕物質侵入對鋼筋腐蝕的影響.根據彎曲半徑與氯離子二維擴散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氯離子環境下角部鋼筋與中間部位鋼筋同步腐蝕的數學模型.根據敏感性分析得出,在氯離子環境下,保證鋼筋同步腐蝕所需的鋼筋彎曲半徑與氯離子擴散系數大小無關,與保護層厚度和臨界氯離子濃度成正比,與表面氯離子濃度和初始氯離子濃度成反比.通過對T形梁的檢測數據分析得出,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應根據鋼筋骨架三維圖像,考慮彎曲半徑與二維擴散的影響,對鋼筋的腐蝕風險進行正確評價.
應用場所:1、各類廠房、電力廠、化工廠、倉庫、食品飲料廠、電子制品廠、污水處理廠、制藥廠、冷庫、電廠、棉紡廠等。
2、公共用地:廣場、市政建設、人行道、走廊、廚房、博物館、休息區、公司大堂、公共洗手間等。
3、運輸用地:碼頭、港口、停車場、飛機庫、飛機場、汽車4S店、車輛維修中心、物流中心等。
4、商業用地:商業建筑、餐館酒吧、有機食品店、商場超市、大賣場、運動健身、體育館、輪胎店、店、游樂場等。
5、其他用地:、學校校舍、科研機構等。

新聞:長春混凝土拋光液供應商
以普通硅酸鹽水泥為主要膠凝材料,采用化學發泡法制備了表觀密度為160kg/m~3且抗壓強度符合要求的超輕發泡水泥保溫材料.系統研究了攪拌工藝、原材料組成及養護方式與超輕發泡水泥保溫材料力學性能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通過控制攪拌工藝參數和組成材料摻量,可使超輕發泡水泥穩定性較好,氣孔適宜且均勻,力學性能優良;養護方式對超輕發泡水泥抗壓強度有一定影響,自然養護條件下其抗壓強度,標準養護條件下次之,蒸汽養護條件下.
優點:滲透性、超耐磨、不掉色、不退色、抗紫外線和風化,耐候性好、色彩豐富
無毒無味、對人體無害、環保產品、超越環氧地坪、避免起皮脫殼的現象、施工簡單。
著色施工方法:1、(粗磨)地坪著色施工前,根據地面情況,首先用金剛石鐵磨片或翻新磨片將地面找平,然后再用翻新或樹脂干磨片研磨到200目-400目(強度較高的地面研磨到200目即可上色,強度不夠的可以研磨到400目再染色)。
2、(固化)打磨后掃掉灰塵,清潔地面物質、用吸塵器吸干凈。上固化劑之前,一定要將地坪清洗干凈,晾干、再上固化劑。
3、(染色)用滾筒先橫滾豎滾將著色劑均勻地涂刷一遍、待表面干透后,再涂刷一遍,讓地面保持濕潤2-3個小時。如果某一區域打磨不平,則著色劑會往低洼地帶聚集,則需要用滾筒將低洼地帶的著色劑往四周分散拖開,或是直接用拖把清理干凈。晾干12小時后,查看是否有區域因為地面不平整處于高位而染上偏淺,必要時再補刷一遍染色劑或是個別區域(顏色較淺處)補刷一些染色劑。

新聞:長春混凝土拋光液供應商
采用單位體積用水量、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再生細骨料取代率這4個影響因素設計正交試驗,研究這些因素對再生混凝土導熱系數和密度的影響;同時定義骨料影響系數C,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導熱系數變化的內在機理,并基于普通混凝土導熱系數的計算公式,提出了修正的再生混凝土導熱系數計算公式.結果表明:4個影響因素中,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對再生混凝土導熱系數影響;再生混凝土導熱系數與C值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修正的再生混凝土導熱系數計算公式的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吻合較好,便于實際工程應用.
4、(固化)待染色劑完全干透后,就可用固化劑涂刷,過12小時后在研磨。
5、(拋光)根據溫度,少要經過8小時的反應后,以800目樹脂干磨片開始---1500目---3000目開始干磨拋光,(800目---3000目研磨時,機器需要配備吸塵器)300目結束后,地面即會出現高光效果,(有時顏色會出現不均勻和視覺感到褪色顯現,不急,涂刷保護劑后,方見效果)
6、(保護劑)后再涂刷一遍保護劑,(此時顏色才能顯現鮮艷均勻的色彩)要經過1天左右的滲透期方可上人上車,此時已達到防水防油效果。
若想要達到有光澤度請看以下步驟:
7、細磨地面:固化劑噴灑2-3小時后,表面完全干燥后,可用樹脂軟磨片從800目和1000目1500目交替逐級打磨,后用帶有白潔墊(轉速為2500RPM)的拋光機拋光。
新聞:長春混凝土拋光液供應商
通過背散射電子圖像分析結合納米壓痕技術研究了等強混凝土界面過渡區性能.結果表明:礦物摻合料不同程度改善了等強混凝土界面過渡區性能,同時也增加了其非勻質性.雙摻偏高嶺土和石灰石粉可減小等強混凝土界面過渡區的厚度,明顯降低其彈性模量增長幅度,但提高了基體的彈性模量,而粉煤灰僅僅降低了等強混凝土界面過渡區彈性模量的增長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