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動態】 風電發展導致霧霾增多引發的社會輿論越演越烈,多名專家對此發表看法,聲稱此種說法為無稽之談。不論是誰偷走了北京的風,還是全球風速都在降低,在目前的氣候背景下,大力推動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才是真正的治霾王道。 風電致霾持續發酵 多名專家稱無稽之談 北方的大風口內蒙古地區傾力打造風電三峽,風電裝機容量5年內暴增32倍,這些風機可能偷走了北京的風。這是日前網絡流傳的一則關于風電致霾文章中的內容。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朱蓉表示,文章所說的內容純屬無稽之談,根據研究53年來的氣象站觀測風速的常年變化表明,京津冀地區地面風速的變化是漸進的,在風電開發突飛猛進期間沒有看出有外力影響下的突變。 朱蓉表示,其實關于風電場建設與北京霧霾有關系的說法今年初就已經在業內傳開,當時大家看了都認為是無稽之談。因此,她針對該說法專門進行了研究。朱蓉研究了四子王旗大規模風電場區域所在地國家基準氣象站關于風速變化的數據,發現1961~2013年,風速變化呈現漸變趨勢,而且變化很小,近幾年并沒有突變。這些國家基準氣象站距離風電場僅有幾十公里,尚且沒有影響,更不會影響到幾百公里外的北京。而且,朱蓉還對京津冀地區近53年的風速變化進行了研究,數據表明這些地區的風速變化也是漸變,沒有突變情況發生。 對于致北京霧霾的原因,朱蓉表示:近3年以來,京津冀地區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國首位,是導致京津冀灰霾天氣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對此,APEC藍其實是的證明。會議期間,京津冀地區實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業停工等措施,保證空氣質量達到良好水平,北京的空氣質量確實也有了明顯變化。所以,就如文中所說,內蒙古風電建設和北京的風速減小致霧霾確實只能看做巧合,在目前的氣候背景下,大力推動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才是真正的措施。 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回應風電發展導致霧霾增多的傳言,表示這種說法違背客觀事實和科學規律,并用各國科學研究進行了反駁。 首先是氣象部門的研究證明,風能開發占大氣層能量損失極小。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即便利用風能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 同時,空氣流通與水流原理相差甚遠。一些人主觀的將空氣流通比喻為水流,然而水流更易被地理環境所引導,相對來說空氣的流動要肆意和靈活得多。丹麥一家實驗室的研究證明,在大型風電場的下風向風速雖然會暫時減弱,但經過幾十公里后風速便可以恢復。因此,風早在進入城市集中的地區之前,已經不存在風力消減問題。 另外,風電屬于可再生能源,其能量來源和利用方式不會造成諸如碳排放和可吸入顆粒物排放一類的環境污染。目前各國的共識是大力發展風電有利于環境保護,因此不但不應懷疑其環境友好性,更應通過大力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從而改善空氣質量。 因此與其對風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妄加菲薄,不如多注意霧霾產生的根本原因,用更多的精力去降低空氣污染排放。實際上,類似非主流的觀點并不鮮見,早在風電發展初期,就曾有某些領域的專家提出在內蒙古發展風電致使草原上的牛羊不吃草的問題。但這樣的觀點已經被規;_發的風電場證明是嚴重夸大其詞的。風電機組早在設計之初,就已經進行了噪音控制,風電場的建設也首先需經過嚴格的環評程序。顯然,對于生態環境的關注是必要的,在風電開發中也應將環境影響限制在程度,但這不同于某些專家用危言聳聽的不實之詞為自己的研究立項尋找理由。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趙宗慈2011年的研究文章稱,通過數值模擬計算,風電場效應使風速明顯衰減,之后回升,影響距離僅30到60公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教授韓永翔表示,在目前的氣候背景下,大力推動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才是真正的治霾王道。他表示,北京的風速減小,是基于全球的氣候背景。正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使得大陸與海洋溫差縮小,氣壓差縮小,不但北京、,甚至全球的風速都在下降。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吳曉青稱,重污染天氣的形成,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不利于擴散的氣象條件是直接原因,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疊加是重要的因素。 相關閱讀:內蒙古風電偷走北京風力導致霧霾嚴重?
日前據環保部有關人士處獲悉,近日環保部將與五大電力集團簽署十二五脫硝責任書,明確此間五大電力集團氮氧化物減排的具體目標責任。 根據國務院8月底印發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 《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間,新建燃煤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脫硝設施,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要進行更新改造,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全部加裝脫硝設施。十二五期間,要推動燃煤電廠、水泥等行業脫硝,形成氮氧化物削減能力358萬噸。 但今年上半年,我國氮氧化物總量控制形勢并不樂觀。根據環保部公布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核算工作結果表明,在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四種主要污染物中,只有氮氧化物一項指標不降反升。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我國氮氧化物排放一半以上來自火電廠,這也是環保部此次與五大電力集團簽署責任書的主要原因。針對脫硝電價補貼未出臺前,五大電力集團是否有動力上馬脫硝設備的問題,該人士說,《方案》中規定的上馬脫硝設備是電廠建設問題,而脫硝電價則是電廠運營問題,前者將是強制性指標;預計明年初脫硝電價補貼出臺后,會使電廠脫硝運行維持保本微利的水平。 該人士還表示,如果五大電力集團無法完成責任書中規定的脫硝目標任務,環保部不排除再次運用區域限批手段進行處罰。所謂區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業或一個地區出現嚴重環保違規的事件,環保部門有權暫停這一企業或這一地區所有新建項目的審批,直至該企業或該地區完成整改。 前幾年,因部分項目未完成脫硫改造與小機組關停任務,環保部曾將大唐、華能、華電、國電等四大電力集團列入黑名單,除循環經濟類項目外,上述集團公司所有建設項目均被停止審批,直到違規建設項目整改為止。 該人士還表示,根據《方案》要求,今后還將把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和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績效和國有企業業績管理,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業內人士認為,責任書的簽訂將使五大電力集團脫硝進程進一步加速,這將直接利好從事脫硝設備與脫硝專業運營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