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氣二氧化碳回收裝置
應用范圍:對于不同行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尾氣采取相應的工藝組合,能將二氧化碳含量只有60%以上的工業CO2廢氣回收提純到國家工業級、食品級氣體標準的二氧化碳,其經濟價值亦相當可觀。
本裝置也適應用于酒廠、酒精廠、化肥廠、石灰窯廠、沼氣尾氣及一些化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尾氣,同時也適用于二氧化碳井口氣的回收利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用于焊接、食品、香煙、醫療、油田等行業外,更多的使用是把二氧化碳作為碳資源來轉化利用。
處理能力:
300-25000m3/小時
工藝技術方案
本回收裝置由冷卻緩沖、過濾、壓縮、干燥、預冷、制冷、貯存等單元組成,用于回收尾氣等廠過程中產生的尾氣二氧化碳,并將其純化以供使用。
1)冷卻緩沖穩壓過程
高溫二氧化碳原料氣體先經水冷后進緩沖罐穩定氣體壓力,同時也起到分離作用。然后進入二氧化碳壓縮機加壓冷卻從而進行脫水。
2)粉塵過濾
由于原料氣里有少量粉塵,對后道工序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必須通過絲網過濾器過濾脫除粉塵,從而達到除塵的目的。
3)壓縮與冷卻過程
來自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壓縮機(帶有中間冷卻及末級冷卻),二氧化碳經三段壓縮冷卻后,在壓力2.5MPa,常溫狀態下去下游繼續加工處理。
4)干燥與過濾
經凈化后的二氧化碳進干燥器,二氧化碳從上部進入分子篩床,二氧化碳經分子篩床層吸附脫除其中的水分;干燥器為切換操作,即當一臺處于8小時的吸附狀態時,另一臺則處于再生冷吹狀態,再生氣為低壓殘氣,來自后續工段的低壓常溫殘氣經電加熱器加熱后,從再生床的下部通過分子篩床層,加熱脫除分子篩中被吸附的水分雜質,經再生,以備再次轉入到吸附狀態。
5)冷卻與精餾過程
經前述壓縮凈化處理的原料氣進預冷卻器的管內,在此原料氣被管外來自殘氣總管的低壓殘氣冷卻之后在液化器中被管外蒸發的R717繼續冷卻冷凝,進二氧化碳精餾塔,在塔內利用精餾的方法脫除原料氣流中的不凝氣體等雜質,在再沸器得到液體二氧化碳產品,產品再經節流至1.7MPa,溫度約-25℃去原裝置產品貯罐,塔釜的熱源為來自冷凍系統冷凝器上部抽取的氣體,為塔頂回流冷凝器提供冷源的是節流后的液體氨,控制塔底二氧化碳含量達到工業級為前提,未被冷凝的,含不凝氣雜質的氣體則從冷凝器頂排出,并經壓力調節閥節流為低溫殘氣去冷卻器回收冷量。
6)產品貯存
來自再沸器塔釜的液體二氧化碳經液位調節閥減壓至壓力1.7MPa,溫度約-25℃后去二氧化碳貯罐,由于來自再沸器的液體經節流后必然產生少量氣體,這部分氣體連同在貯存過程產生的蒸發汽體一并從罐頂上部的出口管排出,并經壓力調節閥減壓成低溫殘氣去殘氣總管,在冷卻器中回收冷量。
注:本裝置也根據客戶需要回收尾氣中的有用氣體,并能在分離的同時把產品液化,方便貯存和運輸。
-----------------------------------------------------------------------------------------------------------------------------------------------------------------------
固體廢物處理的核心是對生命的處理。按照計劃,“十二五”期間新的焚燒能力將達到24萬噸/日。根據我們追蹤的數據,2013年有近60家,日處理5.7萬噸焚燒項目有土地條件,我們預計它將在2014 - 2015年每年。規模仍將增加6萬噸,焚燒將成為固體廢物分部門。近年來,隨著當地集約化廚衛行業方式和發展規劃和試點項目的推行,餐飲廚房治理試點城市數量已擴大到66個。從12年內發電項目不完全統計的數據來看, 33個項目開放,項目總處理能力超過3萬噸/日。這些項目僅占“十二五”期間58萬噸的5.17萬噸。大量的項目將陸續到來。這將為該行業的領先企業帶來機遇!皹C檜潢潢潢╂╂?╅㈥獆獆╮╃╃╢╢㈥0D犭犭D該計劃提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將快速發展,效益顯著。節能環保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將顯著,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將實現突破,基本建立有利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制度政策體系。到2020年,節能將實現。環保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這方面,分析人士表示,最近幾天節能環保部門經常發生變化,主要由于以下三大催化劑。首先,政策方面是有利和持續的;其次,PPP項目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環保作為PPP項目匯聚的領域之一,將大大加強上市公司業績;第三,杭州逐漸走近,環保部門趁熱。去年我們出去和一些中央企業一起出去。我們正在與一些中資公司合作開展海外項目。目前,我們已經投資超過5億元的項目。趙昊說,以環保為重點,中資企業赴海外投資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大型企業也希望與海外投資的環保公司合作。目前,國民經濟面臨內需不足和外需不足的雙重壓力。然而,在目前空缺的資金狀況和迫切需要去杠桿化和擠壓泡沫的情況下,繼續依靠大規模投資的經濟增長并不適合。由于出口和投資動力有限,內向型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在經濟中的比例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