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宗商品而言,圍繞在中國身上的賭注實在是太高!卑涂巳R這樣評價全球商品市場對于中國需求的依賴。
雖然中國龐大的大宗商品需求支撐著全球大宗商品供應及其價格,然而,中國需求的放緩也隨時有可能使大宗商品面臨更大的寒流,中國經濟數據疲軟隨時會沖擊到全球大宗商品貿易。
經濟放緩商品進口激增
雖然經濟增長步伐已經放緩,但中國的大宗商品進口依然沒有減少。
中國進口大宗商品在今年1月的表現最為搶眼,鐵礦石進口同比增長18%,精煉銅同比增長53%,原油增長12%,大豆增長24%。
2月份,中國的大宗商品進口增速相比今年1月份已經下滑非常明顯,但前兩個月累計數據來看,增幅依然很大,即使在中國龐大進口的推動下,進口價格卻依然在下滑。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進口鐵礦砂1.5億噸,增加21.8%,進口均價為每噸795元,下跌3.9%;鋼材233.9萬噸,增加16.8%,進口均價為每噸7596.4元,小幅上漲1.2%;未鍛造銅及銅材91.5萬噸,增加41.2%,進口均價為每噸4.6萬元,下跌10.7%。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是僅有的幾個對大宗商品一直保持強勁需求的國家,即使在新興市場國家里,中國的需求增長也是罕見的,中國甚至是某些商品的唯一需求國。
事實上,自2010年來,大豆、鐵礦石、銅、煤炭、原油和黃金的需求增長主要是由中國力量的推動,多數國家在這一階段已經減少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尤其是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全球需求的銳減也是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逐漸結束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中國不斷增長的銅、大豆、鐵礦石、原油甚至黃金進口量,也使中國逐漸成為驅動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走勢的主要力量。
“2014年1月的進口激增使得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那么未來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在當前水平上即使是輕微收緊,其他國家也不能消化多出來的過剩商品!卑涂巳R2月份的一份報告認為。
一位大宗商品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不可忽視的是,大宗商品強勁進口的數據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工業生產增長放緩且中國正在通過減少基建與工業活動來改變過去的大宗商品密集型增長方式等市場現象相悖,因此進口的增長未必意味著實際需求的增長!
全球商品市場寒冬來臨?
一方面是大宗商品進口量仍未出現減少的跡象,另一方面則是年初以來經濟數據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疲軟跡象。
據國家統計局3月13日數據消息,2014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6%,低于市場預期的增長9.5%,也遠低于去年同期的9.9%。
國際統計局數據還顯示,多個行業增速同比大幅下滑,尤其是與商品密切相關的行業。其中,原油加工量日均產量增速由同期3%下滑至-1%,10種有色金屬日均產量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3.5%下滑至6.1%,水泥日均產量同比增速由10.8%下滑至2.4%,鋼材日均產量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4.2%下滑至4.9%。
不僅如此,國內其他數據也不樂觀。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回落,逼近50%的榮枯線;CPI漲幅僅2%,較上月大幅回落;出口同比大幅下降18.1%等數據均顯示國內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同樣對商品市場構成壓力。
更加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貿易數據的疲弱也是加劇市場對大宗商品行業憂慮的主要因素。自1月份強于預期的10.6%增長后,中國2月份的出口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收縮18.1%。
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分析認為,三個因素造成出口下滑,假日扭曲、虛假貿易和需求疲軟。虛增交易報告去年3月才達到頂峰,造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基數,而始于2月18日的近期人民幣貶值,可能也影響了熱錢相關的貿易活動,進一步拖累出口總額的同比增長。
至于外部需求,常健表示,外部需求可能仍保持疲軟,PMI出口訂單連續三個月呈下降趨勢,美國ISM新訂單相對庫存的疲軟,以及韓國出口的放緩都證實了這一點。
上周,上海超日科技出現債務違約,隨即導致十多家公司宣布推遲或取消原定的短融或中票發行計劃,此事件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也沖擊了中國乃至全球的股市以及商品市場,相繼而來的是,銅、鐵礦石、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等商品市場關鍵數據接連暴跌,中國對全球市場的沖擊可謂不小。
與此同時,此前盛行的鋼貿融資、銅貿融資和鐵礦石貿易融資在商品價格下跌的情況下,風險逐漸增大,而影子銀行監管趨嚴導致這類融資規模逐漸萎縮。目前,中國社會融資總額增速有所放緩,尤其是來自影子銀行的信貸數據,這也導致以大宗商品進行抵押賺取利差的模式將越來越難。
今年1~2月,中國社會融資總額仍達到3.52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的3.62萬億元相比減少了1000億元,同時影子銀行的放貸額大幅降低至170億元,是自2011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